在AI加速、輕薄筆電、智能邊緣、無線通信等新興應用推動下,PCIe M.2接口正迅速成為高速互聯的核心載體。從NVMe SSD、Wi-Fi 7無線模組到AI推理加速卡,小巧的M.2插槽正在承載越來越多關鍵功能,而其底層的高速物理傳輸能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M.2接口:高性能輕量化的代表
M.2是基于PCI Express總線的物理接口標準,兼顧高帶寬、低延遲、小尺寸等特性,是高性能緊湊型設備首選的擴展方案。目前主流應用包括:
■NVMe SSD(PCIe 4.0/5.0):支持高達16GB/s的讀寫速率,是現代計算平臺的標配存儲方案;
■無線網卡(Wi-Fi 6/6E/7):廣泛用于筆記本、工控終端;
■AI加速器、數據采集卡:小型推理計算模塊或高速接口擴展。
然而,隨著M.2接口被用于更高代際(PCIe Gen4 / Gen5)的高速信號傳輸,電氣驗證測試的復雜度急劇上升。
測試挑戰: 為何M.2測試如此“難啃”?
盡管M.2基于PCIe協議棧,但其測試卻并不像CEM標準卡(Add-In Card)那樣擁有詳盡的參考資料和成熟生態。主要挑戰包括:
1缺乏標準化夾具與流程
目前PCI-SIG協會未發布統一的Gen4/Gen5 M.2測試夾具規范,市場上缺乏權威參考。
2兼容性與通用性不明確
不同尺寸(2230/2242/2280)和Key Type(M, B, A+E)接口的測試夾具能否通用?向下兼容問題常引發誤測或測試盲區。
3M.2通道測試路徑特殊
測試通道與Add-in Card (CEM) 在鏈路拓撲、阻抗匹配、回環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直接套用標準CEM測試流程容易失真
4Gen5時代帶來的SI/BER新難題
高達32 GT/s的PCIe Gen5信號使得傳統眼圖測試已無法滿足評估精度,需要引入誤碼率分析(BER)、等效時鐘恢復(CDR)等機制。
實戰經驗提煉: 五個常見問題詳解
在實際客戶調測M.2接口時,我們經常被問到這些關鍵問題:
Q1M.2測試夾具怎么選?
需根據模塊尺寸、通道數、協議代際(Gen3/4/5)選擇匹配的探測夾具;部分高頻夾具需支持可調等長線對。
Q2M.2是否可以用CEM測試標準?
信號測試點、通道長度、參考時鐘方式均有差異,需進行測試信道差異分析與S參數仿真比對。
Q3測試M.2是否可以回環(Loopback)?
某些模塊支持回環,但多數實際測試依賴 BER儀+探頭鏈路;推薦進行外部誤碼儀接入。
Q4M.2的信號完整性(SI)如何評估?
可結合抖動測試、通道S參數、插損、回損、散射參數(S21)進行建模與眼圖仿真分析。
Q5Gen5是否必須使用誤碼儀?
建議使用實時示波器+誤碼儀聯合測試,滿足32GT/s BER<1e-12 的要求。
泰克提供一站式M.2電氣測試方案
? 高速測試夾具選型支持
支持多種M.2 form factor、Gen4/5速率、Key類型接口,兼容主流SSD/Wi-Fi模塊。
?鏈路誤碼率測試
配合泰克BERTScope或自帶BER仿真模塊的實時示波器,實現M.2高速通道誤碼率和抖動分析。
? 實時眼圖 & PHY驗證
通過6系/7系高帶寬MSO示波器與TekExpress PCIe軟件,自動完成PHY級眼圖與一致性分析。
? 定制化仿真/測試協助
提供測試點S參數提取、IBIS-AMI建模、通道均衡與CTLE/DFE優化建議,支持高頻誤差源定位。
-
示波器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6689瀏覽量
189030 -
接口
+關注
關注
33文章
8987瀏覽量
153631 -
PCIe
+關注
關注
16文章
1337瀏覽量
85032
原文標題:高速互聯時代,如何精準測試PCIe M.2接口?
文章出處:【微信號:泰克科技,微信公眾號:泰克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什么?!不用開箱就能更換M.2 NVMe SSD,代價僅需一個PCIe接口!ICY DOCK的&quot;拔插自由&quot;魔法盒

PCIe插槽也能“秒換”SSD?ICY DOCK硬盤抽取盒讓M.2硬盤告別機箱開合,效率翻倍!

免工具雙盤位設計!全金屬M.2 NVMe PCIe 5.0抽取盒:極速傳輸與熱插拔便捷體驗

主板上的M.2接口不夠該怎么辦,ICY DOCK教你如何利用PCIe機箱外拓展M.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