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研究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汽車市場,作出量化的市場預測,幫助汽車制造商及出行服務商指明未來方向。
根據普華永道思略特團隊調查,到2030年,美國、歐洲、中國的共享按需車輛(出行服務)市場將達1.4萬億美元(2017年為870億美元)。利潤豐厚的出行服務將彌補車輛銷售額的下降:到2030年,出行服務將為汽車行業貢獻22%的收入和30%的利潤,而新車銷售將帶來38%的收入及26%的利潤。占全球人口50%以上的千禧一代期望獲得個性化、全面集成、多模式及按需的出行體驗。若機器人出租車的價格合理,47%的歐洲消費者和79%的中國消費者會考慮放棄自有汽車。
互聯、電動、自動和共享出行服務不斷滿足客戶對便捷性的需求: 電池容量較小的電動汽車的總擁有成本已經低于同類型的汽油和柴油車。到2022年,所有新車都將實現互聯化;到2021年,4級自動駕駛車輛將用于特定場景。
政策將成為變革的主要推動力,其中西方國家政府的損失較大(燃油稅、制造業就業、交通系統控制等),東方國家政府的獲益更多(減少霧霾、電池技術領先地位)。現在美國的自動駕駛法規最為成熟,由于歐洲國家的法律框架各不相同,歐洲的自動駕駛相關法規發展緩慢。大城市對內燃機汽車的限制令、稅收減免政策和強制性電動車配額等因素推進電動車發展。
到2030年,曾為“少數派”的電動車數量將不斷增加,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將占到新車總量的50%、歐洲為44%、美國為20%。到2030年,歐洲出行服務市場的價值將達4510億美元(2017年為250億美元),屆時,中國市場將顯著超越歐洲市場。
如今,出行行業的變革方興未艾,車企應緊跟發展步伐。若要在2019年開辟新的客戶渠道并擴展核心技術平臺,傳統行業玩家必須抓緊時機明確自身的出行定位,并在202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全球布局及合作伙伴整合,以便在不久的將來從新的出行服務中獲得可觀收入。
出行市場雷達
在消費者、經濟、科技和法規這四大因素驅動下,出行市場現在正處于深刻的變革之中。而歐洲、美國、中國的出行變革進程各不相同。
▲ 從現在至2030年的出行變革
1、消費者的需求是什么?
從消費者角度,他們期望得到便捷、個性化、多模式及互聯的出行服務。
▲ 消費者期望的出行服務
未來共享自動駕駛車輛有望大量取代自有車輛,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可能低于行業預期。若定價合理,機器人出租車可滿足約27%的日常通勤需求。機器人出租車的可接受價格介于汽車共享和出租車價格之間。一旦機器人出租車廣泛應用,中國消費者最愿意放棄擁車。
▲ 自動駕駛機器人出租車場景
2、互聯、自動、電動及共享汽車市場的崛起
現在我們仍處于出行變革的初期,而變革的第二個階段,L4級自動駕駛預計于2021年實現,屆時,旅客捷運系統和機器人出租車可在限定道路上行駛,最高車速不得超過50公里/小時。
▲ 自動駕駛的可用性 (以德國為例)
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電動車自動出行具有優勢,并且從2018年起,具有小電池容量的純電動車的總體擁有成本將更具競爭力。
▲ 不同動力系統的發展挑戰
而在電動自動出行的諸多技術問題中,解決充電問題對推廣電動出行至關重要,同時能推動基礎設施多樣化發展。
▲ 電動出行基礎設施類型
3、政策和法規會如何影響發展進程?
除了消費者、經濟和技術的驅動,法律框架、稅收政策、交通管制等因素也將對出行變革產生巨大影響。
▲ 法規覆蓋領域
而歐洲、中國和美國有關電動車和自動駕駛車輛的法律框架也各不相同。
▲ 歐洲、中國和美國的法規趨勢
4、收入和利潤將怎樣轉變?
在四大因素中,1.50%以上的人愿意放棄自有車輛;2.中檔(中程300公里)車型中,純電動車的成本與內燃機車輛的成本持平;3.在無道路限制且天氣良好的情況下,自動駕駛汽車的速度能達80公里/小時,并且城市地區形成密集的充電網絡;4.自動駕駛旅客捷運系統獲批(8座,速度小于50公里/小時)。這四個對應的發展臨界點或將成為電動、自動和共享出行轉型的前沿陣地。
▲ 觸發出行變革的因素(部分) …
根據普華永道的調查數據,2025年后,自動駕駛車輛將得到廣泛普及。
▲ 自動駕駛車輛 (新車銷售總量)
而在2020年之后,相關法規將促進電動車銷量的大幅提升,尤其是在歐洲和中國。
▲ 電動車
在共享自動駕駛出行方面,中國市場的共享自動駕駛出行將實現強勁增長。
▲ 出行類型分布(占總行駛路程的百分比)
汽車保有量的變化,歐美的汽車保有量將減低,而中國則保持增長。
▲ 汽車保有量(自動駕駛、電動、互聯車輛占比,單位:百萬輛)
以上一系列趨勢的影響下,到2030年,傳統供應商、 車輛銷售和售后市場的利潤份額可能大幅降至41%。而出行服務的利潤份額將從12%大幅增長到30%,超過新車銷售利潤。
▲ 全球汽車市場價值變化
出行和互聯服務展望
1、 出行服務市場概覽
相比傳統出行模式,出行平臺能提供更多元的選擇、更便捷的服務以及更優惠的價格。
▲ 出行服務平臺
所以自2017年起,美國、歐洲和中國的出行服務市場規模預計每年增長25%,到2030年達1.4萬億美元。
▲ 美國、中國和歐洲的出行市場規模發展預測 (單位: 十億美元)
而出行服務盈利能力將受到收入來源多樣化、技術效率提升以及法規變化的影響。
▲ 出行服務盈利能力
2、哪些競爭方式能為車企帶來最大價值?
出行市場有著四大競爭定位,分別是:1.出行顧問,2.屬性服務商,3.專業出行賦能者,4.運營系統提供商。
▲ 出行市場的四大競爭定位
而一家好的出行服務提供商,需要圍繞微出行、城市汽車共享和打車、日常通勤、中程汽車共享、長途旅行這五種場景來開發其業務模式。
▲ 出行服務提供商的五種業務場景
成功的出行服務提供商需要大力構建十大核心能力,分別是1.產品服務和市場策略,2.交通分析和路線規劃,3.動態定價、計費和支付,4.生態系統合作伙伴管理,5.會計、稅務、人力資源、法 技術運營和管理務,6.技術運營和管理,7.車輛購置/租賃及處理,8.車隊管理和出行利用率分分析,9.車輛運營(調度、加油/充電、維修和保養)。
▲ 出行平臺能力
3、智能網聯汽車服務中蘊含哪些新的機遇?
智能網聯汽車主要通過提供五種類型的數字化服務創造額外價值。
▲ 數字化服務
2030年,美國、歐洲和中國的互聯服務市場規模將達760億美元,從2017年到2030年的年增長率為28%。
▲ 以車輛為中心的互聯服務 – 市場潛力
智能網聯汽車的機遇,首先,最大的變化是自動駕駛車輛的每公里成本預計大幅下降。
▲ 車隊產品的成本細分—按業務能力劃分 (單位:美元/公里)
但對于出行顧問、出行服務提供商、專業出行賦能者和運行系統提供商這幾種不同的出行生態系統玩家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機遇也各不相同。
▲ 不同的出行生態系統玩家所面臨的機遇
智能網聯汽車服務注重車輛管理、駕駛輔助和數字化生活界面等領域。
▲ 以車輛為中心的互聯服務
未來必備的能力
1、傳統業務與新技術和服務模式之間的平衡
汽車出行行業是一個傳統與新型相交融的行業,行業領先者需從五個方面進行變革,以滿足未來出行需求。
▲ 汽車行業新范例 …
為滿足未來的出行需求,行業領先者需要設計豐富的智能產品組合,包括硬/軟件和服務。
▲ 汽車出行行業產品組合
而現階段縮短的創新周期要求行業進行全面的IT變革,包括精準業務定位和最佳技術整合。
▲ IT變革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車企通常需要分四階段進行變革。
▲車企變革的四個階段
2、未來該做些什么?
出行行業玩家的轉型需要在產品組合、渠道、布局、技術和組織架構上綜合規劃,明確重點。
▲ 轉型路線圖
新技術的應用速度存在巨大差異,這取決于多種因素,如成本、可靠性、安全性、性能、消費者偏好等。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存在幾乎無法預測的技術突破,對需求曲線產生重大影響。在全球,新技術的應用并非步調統一。
相反,每個地區的增長取決于該地的獨特因素,如市場經濟、基礎設施和監管政策。 由于需要考慮的變量太多,出行行業的新進玩家最適合采取審慎的、基于場景的方法來應用這些新興技術。 賭注太大(或太小) 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小結
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給創業者和投資人帶來無限想象空間。這一傳統行業的壁壘正在瓦解:電動汽車的興起給了非傳統造車國家彎道超車的機會。這個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古老行業,正在經歷由新技術、新人群和新資本帶來的重構汽車行業正面臨充滿變化,并可能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十年。
新的技術和交通方式正在改變我們使用和駕駛汽車的方式。業界出現許多來自技術和互聯網領域的新競爭對手,傳統汽車業價值鏈也受到威脅。在新形勢下,車企及相關服務商需要明確定位自己的競爭方式、融合渠道、建立運行模式目標、發展創新渠道與核心技術、加強整合與合作,以抓住市場機遇,方能致勝。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407瀏覽量
234445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3文章
29654瀏覽量
212336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8文章
14277瀏覽量
170297
原文標題:趨勢| 普華永道2030出行市場報告:電車銷量超油車,中國遠超歐洲!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