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發展重要基礎,已經成為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產業。近幾年,產業熱度明顯提升,在宏觀政策扶持和市場需求提升的雙輪驅動下快速發展。但在集成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的背后,也依然存在產品自給率低等諸多問題,中興通訊被制裁等事件也集中體現了集成電路產業是國家安全的核心技術。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未來還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在近日舉辦的南通集成電路材料和設備技術高峰論壇上,行業領袖、知名專家從不同角度剖析了行業存在的問題,并分享行業發展成果。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成績斐然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總裁丁文武在演講中指出,集成電路產業是國民經濟制造型產業,2014年國家頒布的集成電路發展綱要使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16年產業銷售增長24.8%,在制造、設計、封裝測試、材料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據江蘇省工信廳副廳長池宇介紹,近年來在工信部等國家部委的關心支持下,江蘇省委省政府將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以此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省的戰略選擇,并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全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全省集成電路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產業布局不斷優化,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創新創業的生態日趨完善。2017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實現了1318億元,同比增長20.5%,約占全國規模的四分之一。重核CPU、DSP、數模轉換、千兆網絡交換芯片等核心領域也取得了突破。
江蘇省南通市委常委、秘書長沈雷也表示, 南通作為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之一,逐步形成了從芯片實際、半導體提前制造、分裝出市、設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格局。2017年,全產業完成銷售收入206.4億元,同比增長45.5%,產業規模占全省15.7%,居第3位,預計今年銷售可以超過250億元。
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副所長劉新宇表示,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中國靠工業化完成了財富的積累,改革開放再往后進展三十年,國家的工業體系升級換代,而進入信息化和智能化離不開集成電路,這就是為什么整個國家產業升級都在推進集成電路的發展。南通所處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目前以上海為龍頭,無錫、南京、合肥等城市都把集成電路發展作為其打造整個城市的名片,包括一些西部地區,例如重慶,成都,都是沿著長江流域這一條線走下去的,因為這一帶區域貨運便利、資金密集、人才密集、國際化程度高,所以一直作為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的核心區域。
劉新宇表示,南通的集成電路產業中,南通通富微電發展得較好,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的企業也在不斷地發展。南通通富微電通過改制、股份化、國際化,現在逐漸發展成為國內第三,國際第六的大型封裝廠。不過坦率的來說,南通在新一輪的集成電路大潮當中,啟動還是比較晚,未來需要結合南通市具體情況和在江蘇集成電路布局中的定位,制定符合地方經濟的發展規劃。
“國內一些龍頭企業,像中芯國際、上海華虹等企業都在這一片,包括新興的長江存儲,在經過幾年努力也開始出貨了。像存儲這一領域以前都是國外技術壟斷,現在我們也開始逐自己漸掌握了核心技術,也有了自己的產品,雖然現在這些產品還存有缺陷,或者說性能還比不上國外最先進的,但是現在我們有了。接下來就是憑借更努力地工作,去追趕頂尖技術。”劉新宇表示。
與國外仍有兩三代技術差距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從2013年的2508.5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5411.3億元,五年間翻了一番。該產業2017年增速為24.8%,并首次實現設計、制造和封裝三個分支的增長皆超20%。但有相關資料顯示,雖然我國設計業水平基本與國外同步,但很多關鍵芯片幾乎全部依靠進口,工藝技術仍有一定滯后。總體來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無論在設計、制造還是封裝環節等,均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著差距。
據劉新宇介紹, 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基本上與日本同步,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斷斷續續地發展,到了改革開放以后,國家也是非常重視集成電路,但是由于當時所處經濟發展階段更多的是在解決工業化和溫飽問題,集成電路的投入主要還是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但由于集成電路的發展是需要長期的持久投入,所以想通過交鑰匙工程和引進這種方式是很難實現系統突破的。
盡管這幾年國內集成電路發展很快,但自主可控程度依然不夠,對外依賴仍較大。翻檢海關總署的數據可知,近些年的集成電路年進口額都超過2000億美元,去年達2601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逆差也在2017年達到了最高值1932.6億美元。
劉新宇表示,目前我國的集成電路仍主要依靠進口,且高端產品自給率很低。“中國每年進口集成電路2600多億美元,國內的集成電路工藝線和國外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經過政府和企業的協同發力,現在已經縮小了代差,差距從原來的5到6代縮小到了2到3代。另外從目前的產品設計來看,高端產品都是國外在控制,國內大部分的設計還是以中低端為主,是靠量取勝,而不是靠質。龍芯CPU也是經過了15到16年的努力,才逐漸跟國外的水平接近。”
丁文武也在會上指出,跟國外先進國家的技術相比,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在技術水平、產業規模、核心產品的供給、人才培養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我們都知道裝備和材料是我們產業的短板,從以前我們在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生產線技術的過程,到現在的芯片制造生產線技術過程中大部分的投入是買裝備,買設備。”
丁文武表示,要發展裝備和材料這個產業必須要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大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在技術上一定要尊重知識產權,同時要保護知識產權。只有自主創新做起來了才有自己的話語權,才會跟別人對等。第二,要在自主創新基礎上加強或者是加大開放合作的原則。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還要開放,要合作。第三,產業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包括產業自己的支持,也包括資本的支持,同時包括政府的支持。 第四,產業鏈要形成協同,來推動產業生態持續地建立。任何一個產業都不是獨立的,裝備和材料要與裝備制造、封裝、測試和密切配合、聯動、協同。除此之外,還需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未來如何突圍
中國半導體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任振川在會上表示,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廣闊。他認為,市場需求既可視為資源,也可視為機遇。2017年,全國集成電路市場需求已達14000多億遠,巨大的市場將會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在迎來機遇的同時,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也仍然面臨產業門檻較高、經濟投入較大、關鍵零部件仍控制在外國企業手里等諸多挑戰,因此我國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走合作開放的路線,加強整體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建設。“半導體燒錢也不一定能夠見效益,根據統計我們有約90%以上的設備需要進口,即便有一些設備光刻機國內也在做,但關鍵的零部件還是控制在外國企業手里。”
今年年初,美國對中興通訊出口管制事件的不斷發酵,使得國產芯片和其密切相關的集成電路產業再次引來各方關注,也為我國集成電路存在的技術壁壘敲響警鐘,激發起中國企業自立更生的信心與掌握核心技術的決心。
劉新宇表示,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發展集成電路已經形成一個聯盟,比如雖然美國的集成電路最好,但光刻機卻是荷蘭制造的,一些其他的設備是日本制造的,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聯盟,控制著整個集成電路的發展趨勢,這會對我國集中電路發展有較大的制約,我國想把整套體系健全起來還需要時間。
“美國對中國的集成電路制約現象一直都有,中興這件事是徹底把大家都警醒了。中國現在已經渡過了那種用初級產品換取利潤的階段,我們正在不斷向更高水平的產品或系統進軍。從中興事件也可以看到整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相對還是比較脆弱的,同時也更好地審視自己,更加清醒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位置,從而更好地去發展這個產業。”劉新宇表示。
中興的遭遇也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催化劑。4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此前,阿里還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5家芯片公司。自此,阿里巴巴達摩院已組建了芯片技術團隊,開始進行AI芯片的自主研發。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演講時也表示,中國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只有科技這塊“骨頭”足夠硬,我們才有機會站起來,與國際巨頭平等對話。
對此劉新宇表示,對于阿里、騰訊等企業來說,企業有自己的需求,把這種需求最終轉化到集成電路的芯片上來有一個過程,不過,這個過程里每走一步帶來的信息量都很大,都是有利于整個產業發展的。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422文章
12024瀏覽量
3681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中國集成電路大全 接口集成電路
Cadence亮相2025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
未來五年: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定制化防震基座制造廠商的風云之路

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應有五個著力點
集成電路產業新地標 集成電路設計園二期推動產業創新能級提升
硅集成電路技術的優勢與挑戰

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創新高
喆塔科技與國家級創新中心共建高性能集成電路數智化聯合工程中心
深圳集成電路產業新機遇
“中國芯”產業的十年歷程和國內集成電路區域發展研究(下篇)

“中國芯”產業的十年歷程和國內集成電路區域發展研究(上篇)

集成電路產業狂飆,企業如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集成電路產業強勁增長:上半年我國產量飆升28.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