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華為、小米、OPPO和vivo四大國產手機廠商表現得更加搶眼,又一次擴大了他們的品牌優勢。相比之下,蘋果在華市場份額持續遭到蠶食,其他手機品牌分得的蛋糕越來越小。小米已重返頭部手機品牌集團陣營,與華為、OPPO和vivo這三大廠商共同鞏固國產品牌的地位,將其它國產品牌的利益進一步吞并。在用戶存量市場,這四大品牌圈劃了活躍存量設備55%的份額,相較于上一年度的34%,增長極其迅速,同時也是超過了其它安卓品牌的全部份額。馬太效應籠罩在國內的手機市場之上,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被頭部廠商緊緊攥在手中。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小米、OV成為國產四強背后的秘訣?
華為、小米:品牌忠誠度高
從各品牌換機時品牌的留存率來看,華為占據榜首。而小米的留存率增長緊隨其后——這也是在過去一年里小米力挽狂瀾重回第一陣營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何華為、小米的品牌忠誠度高呢?
首先,華為除了2017年的“內存門”被爆導致聲譽受損,其它時候品質一直有口皆碑,在大眾心中形象十分可靠。并且華為還自主研發芯片,系統更新越來越人性化,所以,華為給“花粉”的感覺就像一個可靠的助手。值得信賴——這便是他們鐘情于華為的原因。
而小米呢,在同質化嚴重的機海中,堅持性價比為小米網羅了大批的“米粉”,畢竟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錢包不鼓的人還是占大多數的。而因為缺貨和質量詬病導致的銷量下滑,小米也在積極處理,如讓英業達等代工企業不斷擴大產能、增強品控等。找到自己的短板,補足它,同時長處繼續發揚光大——小米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
OPPO、vivo:線下渠道成品牌法寶
雖然在2013年至2015年間,“小米模式”風靡國內市場,互聯網思維席卷全國,電商品牌成為廠商眼中的香餑餑。但由于國內市場區域發展失衡,東、西部以及城鄉差距過大,手機市場也呈現出較為突出的分布特點:一二線城市手機用戶已普遍更換智能手機,市場趨近飽和;三、四線城市及更為廣闊的農村市場將迎來手機更新換代的大潮。
因此,對于手機廠商來說,遠大前程就在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鄉鎮中。但從城鄉間的文化差距、認識水平、網購的熟練程度與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造上來說,四線以下的地域和一二線城市水平差距過大。這讓了解互聯網模式但渠道建設基礎薄弱的小米難以銷售。
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從2016年開始,智能機市場的銷售途徑發生了巨大變化。先是線上渠道大幅下降,同比下降38%;而線下渠道卻從3.5%升至17.4%,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OPPO、vivo依靠多如牛毛的線下實體店,將三四線城市及鄉鎮等大量未經過完全開發的用戶收入囊中。
在這些經濟不是那么發達的地區,消費者們沒有超前的消費習慣,他們仍然喜愛去有實體店的品牌專賣店購買手機。OV兩家渠道下沉,深入扎根,無論是大城市仍是三四線城市,甚至區縣城鎮都有OV專柜。便利的售后修理以及漫山遍野的廣告給用戶加了分,讓客戶吃下定心丸。再加上專賣店的導購為了提成不遺余力的背書和推薦,OPPO、vivo的銷量持續走高便十分正常。
四強:定位準確,品牌形象清晰
“定位不是圍繞產品進行的,而是圍繞潛在顧客的心智進行的,也就是說將產品定位于潛在顧客的心智中?!?/span>
所謂粉絲經濟、影響力變現等,都離不開消費者心中對產品的模糊印象。
在國內手機市場中,品牌定位也是十分重要的。你的銷量和能定的價格往往取決于消費者腦海中對于你的品牌印象。前幾年國內品牌定位較為不錯的應該是小米了。
小米剛面世時,雷軍用了“發燒友”與“性價比”來為小米打上烙印。“發燒友”瞬間將品牌形象提升了上來,而“性價比”打動了許多消費者。
許多大學生與年輕的消費群體,追求手機體驗,卻困囿于自身經濟實力,不能買主流配置但是昂貴的智能手機。小米迎合了這些消費者的需求,準確的插入這部分的市場空白區,圈下了大批的智能手機消費者。
然而,隨著市場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在智能手機宛如軍備競賽般的競爭下,手機的性能逐漸過剩,“發燒友”這一詞不再能代表小米了,這對它來說只能是一個宣傳形容詞,“性價比”漸漸成為消費者心中小米的唯一標簽。
現在一說高配低價,幾乎都會想到小米,就像提到世界最高峰一定會想到珠穆朗瑪峰一樣。小米一直以來始終貫徹的理念終究在行業內有了可喜的成就——它幾乎填滿了“性價比”這一營銷戰略空位。
而華為呢?大約2014年時,華為對于品牌的管理仍然顯得比較混亂??偸且訟scend來給旗艦機冠名,不管是Mate 7還是P7,然后還有D、G、Y等其他的系列。之后的幾年時間里,華為將產品系列進行了簡化。
而今,華為將三個系列的智能手機產品精準覆蓋到不同的人群。P系列被定義為“時尚科技”,Mate系列主打“高端商務”,2016年下半年發布的nova系列,則用來迎合主流的年輕消費群體。
華為還與其旗下的互聯網品牌“榮耀”形成了雙品牌戰略。從官方宣布內容上看,華為主打的是“新中產的生活方式”,而榮耀的消費人群定位是發燒和具備極客氣質的“新青年”。
那么為何華為、小米、vivo、OPPO均能實現增長,而其他品牌則出現了下滑的現象呢?這里其實涉及到一個核心,那就是處理器,華為能夠脫穎而出跟華為芯片麒麟是分不開的。
華為芯片麒麟和高通芯片的差距有十年?
目前,手機行業芯片以高通、蘋果、三星獵戶座、聯發科以及華為海思麒麟芯片為主,其中性能方面蘋果和高通最高。華為麒麟芯片雖然最近幾年提升很多,但是和高通還有一定的距離。
有意思的是,在劉作虎的微博下,有網友留言稱,“高通旗艦處理器以后必然比不上華為麒麟旗艦處理器”。而劉作虎則在下面留言表示,“十年后?”客觀地說,麒麟處理器與高通相比目前還有差距,但保不齊幾年內就會追趕上來。而麒麟處理器一直被詬病的GPU問題,在最新推出的GPU Turbo技術的加持下提升不少。
華為麒麟芯片和高通驍龍的差距還有多少?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相當于目前,中國綜合實力與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的綜合實力之間的差距,雖然目前中國與美國有差距,但是中國復興崛起指日可待,肯定最終能夠追趕超越美國,甚至在有些領域現在已經超過美國。比如華為最新發布的最新麒麟970性能就比高通835強悍,而且首度搭載人工智能,但是我們也看到在芯片方面畢竟高通是絕對領先,因為畢竟在芯片行業已經幾十年的經驗。
作為5G技術的領先者,高通也一直在深耕5G移動芯片,并且將會在明年上市商用的5G芯片,哪家國產品牌能夠成為第一家嘗鮮的也成為最大的看點。
華為一直扮演著追趕高通的步伐,或將超越。尤其是麒麟970已經是目前最早搭載AI的芯片,已經站在了世界AI的最高點。尤其是華為麒麟970的橫空出世,讓高通終于感到了壓力所在。在過去高通一直是芯片領域的絕對霸主,但是現在來說手機芯片格局正在改變。尤其是華為麒麟芯片的不斷打磨,也為未來的5G智能手機、5G芯片打下基礎。
就在華為推出麒麟970的時候,高通發布了銷量845。性能方面高通的SoC從來都是領先麒麟近一年的進度。麒麟970在2017下半年性能方面已經不占優,面對2018年Snapdragon的845,三星Exynos9810,更是毫無勝算。但是其他方面,麒麟970在基帶方面做到了全球的領先,支持Cat.18,可喜可賀的一件事。
麒麟970已經是目前最早搭載AI的芯片,已經站在了世界AI的最高點。尤其是華為麒麟970的橫空出世,讓高通終于感到了壓力所在。
華為海思麒麟芯片方面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驚人,在3G時代,華為相當于參與者,而4G時代,華為相當于重要扮演者,到了最新的5G時代,華為是領導者,華為麒麟芯片也和其扮演的角色一樣,速度發展之快令業界驚嘆,華為從2004年步入智能芯片領域,到目前最新的麒麟970處理器,僅僅用了不到15年的時間,麒麟970芯片代表著華為芯片研發實力的象征。由于華為麒麟芯片起步比較晚,研發技術難度比較大,目前研發出抗衡高通驍龍旗艦級處理器的芯片,已經非常棒了,華為海思麒麟處理器潛力巨大,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