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家工作站廠商曾找到我,希望我能找一家制造企業替他們新發布的高端工作站做產品試用,主要測試工作站在復雜三維設計與仿真應用過程中的支撐能力,很快我為他們聯系了一家武漢當地的知名汽車研究設計院,這家研究院正在為現有的工作站無法支撐CAE仿真需求而苦惱不已,希望借此機會評估最新工作站的性能。
為此,我與研究院的工程師利用廠商提供這臺高性能工作站做了將近一個月的三維設計與仿真應用測試,但效果不夠理想。主要的問題在于,基于汽車零部件模型的設計和仿真應用不存在問題,但在做汽車廠房的設計與仿真應用卻性能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最近在與該研究院的工程師溝通過程中了解到,他們已經將部分復雜的設計和仿真應用托管到云端,利用云平臺提供的強大計算能力突破性能瓶頸,加速產品研發效率,并降低了資金投入成本。據了解,該研究院平均3~5年就會更換一批工作站,基本上以中高端工作站為主,單臺工作站采購費用平均花費在5萬左右,高昂的采購費用以及性能瓶頸的局限讓企業毅然決定選擇上云。
這不是單個現象,最近在與制造企業的大范圍溝通中了解到,因為工業云在效率、成本、靈活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以及越來越多的工業云應用落地,制造企業向云平臺遷移的態度正變得急迫和堅決。
重壓之下企業加速上云
進入2019年以來,下滑的工業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正在遭受巨大的下行壓力。從行業發展看,人力成本、資源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居高不下正在侵蝕企業微薄的利潤,而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以外貿出口為主的企業正在遭受越來越高的關稅沖擊,內外需求的不振導致經濟壓力驟增,從而逼迫制造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轉型,通過提高產品的創新力和品質來重構行業競爭力。
從用戶需求看,用戶對個性化和智能化產品的追求,以及產品交付周期的不斷縮短,傳統從設計到制造的整個產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面對個性化和智能化的產品需求,企業的研發平臺必須是性能更好和效率更高,以支撐不斷縮短的產品設計周期和滿足日趨復雜的機電軟一體化研發設計需求。在制造環節,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要求企業的工廠必須具備更高的柔性化生產能力,從而推動工廠由大批量、小品種的生產制造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制造模式轉型。
在行業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制造企業不得不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正如本文開頭講到的,只要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不管是哪種技術或何種方式,企業都愿意去嘗試。而在過去的一年,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企業的工業云應用實踐越來越多,實施成功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為實現高效的產品創新設計和提升生產制造效率,制造企業的業務正在向云平臺集合,探索云時代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之道。
幾年前,我很難想象工業云落地的速度竟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制造企業當時不曾面臨如今市場倒逼的轉型壓力;另一方面是云服務商還未找到與工業軟件融合的方式,包括如何實現軟件上云、數據安全和協議解析等。
為解決工業云應用過程中的一系列挑戰,以華為云為代表的廠商,通過廣泛與全球工業軟件企業深度合作,成功解決了軟件上云和接入使用的諸多技術難題,將工業軟件融入到云平臺并通過云端推送。當平臺技術和生態伙伴都到位之后,企業上云的條件已經成熟。
業務上云的緊迫感及途徑
2015年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曾引發業界的廣泛討論。盡管有部分觀點認為文章貶低了中國制造業,但卻準確的戳中了國人對產品需求的“痛點”。同樣一個馬桶蓋,日本企業能抓住客戶需求讓國內消費者不辭勞苦飛越東海跑去“搶購”,而國產馬桶蓋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卻無人問津,問題到底出在哪?
當用戶需求發生變化,制造企業的發展思維也必須跟上節奏。馬桶蓋這件事充分說明,市場不是沒有需求,而是產品能否準確的切中客戶需求。傳統以產品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思維已不適應個性化時代的消費需求,企業需要及時獲取客戶的真實需求和想法,圍繞用戶需求構建產品,以更短的創新周期、更高的生產效率響應客戶需求,而這需要制造企業從設計和制造兩個方面做出轉變:
第一,在設計方面。為應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不斷縮短的產品交付周期以及日趨復雜的產品研發過程,制造企業拋棄傳統的低效率的產品創新模式。就硬件平臺來說,工作站存在性能極限,無法滿足較大規模的產品設計和仿真應用需求,極大的拖慢產品的創新周期。在成本投入上,工作站動輒幾萬到十幾萬的單臺購買成本與企業降本增效的思路背道而馳。單機版軟件更新比較慢且需要專人運維,開放的數據端口和硬盤損壞風險讓數據安全無法有效保障,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的企業產品的創新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