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境界,想起了王國維廣為流傳的三句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今天就借著這三句話來講講工程師的晉級之道,另外借此機會從一個普通工程師的角度淺談我國科技產業發展現狀。
直到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我還沒有工程師這個職業的概念,因為出身在農村,從小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工程師背景的人。所以我到大學時的職業夢想還停留在小學階段,當人民教師、當科學家,還考慮過通過公務員考試成為人民公仆的可能,唯獨沒有考慮過工程師,只是在紅警這款游戲中,經常看到一位提著工具包的名為engineer的瘦弱精干的男子,這便是大學前我對工程師的印象。
本科專業其實算個工程類專業,大部分同學畢業后都從事各式各樣工程師的工作,只有我似乎想保持初心。報考了一個原子分子物理專業的研究生,朝著科學研究的方向前進。誰知當我真正要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時候,竟突然沒有了往日的信心,再加上一直憂慮養活自己的前途問題,于是自學了些硬件工程師的知識,結果順利地進入了一家知名的通訊設備公司。
不知不覺七年過去了,期間先后換了兩家公司,參與過幾款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回想當初感慨頗多,有一些話想說。關于科學家的故事很多書上寫,但是寫工程師的卻沒幾個。只是隨著網絡的普及,一些工程師在網絡上吐槽幾句,然而都是些只是些隨性、零碎的語言,沒有系統性的總結。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句話原本描繪的是傳統文人在追求學問時的困惑和孤獨。內心有一份孤傲,然而卻看不清前路。如果轉化成工程師的語言,則可以這樣說:雖然有一份工作,但我卻不確定是不是真心的喜歡它,是不是能夠廝守一輩子。手頭上的工作看著它不爽,但也不得不完成,加班是家常便飯,實在受不了就去到走廊抽支煙或是在窗口茫然四顧。一直渴望朝九晚五,家人相伴湖邊漫步的生活,但是無異于在網上看YY的小白文。我想當今大多數工程師都是這個狀態,在這里工程師只不過是千萬種職業中的一種,人們靠它謀生。如果另一份職業能賺更多的錢,也許就會改行不當工程師了。
說起謀生,工程師這份職業給熱愛理性思維,踏實肯干,嚴謹細致的理工男提供了機會,他們也許羞澀木訥、不善言辭、不修邊幅,他們也許是傳說中的沒有背景的人。這份工作讓他們找到了人生的起點,而且待遇一般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一部分可能還是高薪,而且這份工作的收入見效快,一般畢業后即可拿到不錯的收入,不像一些理論研究型科學家需要多年的積累,碩士畢業后還要讀博士,那時年紀快三十,要結婚生子,然而博士并不意味著高薪,只不過表示獲得了當科學家的入門資格而已,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還要繼續博士后。
然而工程師們的心是不滿足的,他們不會只看眼前。他們有的會抱怨是拿命在換錢,日夜不停的加班;有的抱怨其實工作沒什么技術含量,新人學一段時間也可以上手,未來其實是在望盡天涯路。
我想這些抱怨不是工程師們在無病呻吟,我不論在什么性質的企業,身邊的工程師們都在這樣吐槽。這其實是我國科技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我國企業一部分是低利潤的代工業或是外包業,處于產業鏈的底端,一部分是高端一點的整機組裝業,外表看起來高大上,但是核心零部件掌握在外商的手上。現在正火的智能手機核心芯片大部分是老外的,操作系統則完全是老美的。機器人產業雖說和老外一起起步,但是高端伺服電機等還是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不久前中興通訊做了一點令老美不爽的事情,差點帶來關鍵芯片斷貨的滅頂之災。
除了沒有核心技術外,國內很多產業經常出現一窩蜂上的情況,導致慘烈的同質化競爭,因此出現上面的工程師的抱怨則不足為奇了。然而解決生存是首要任務,記得華為的總裁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華為的目標就是活著。一句極其簡單而真實的話。特別是對于一些農村、小城鎮出來的寒門學子更顯得真實。
產生這個問題的大大小小的原因,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的,在此就不細說。國家其實也早就意識到這問題,投入巨資在所謂的“核高基”專項上(核高基就是“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的簡稱)。但因為前期投入不足,市場早已被外國貨占領,發展起來也是舉步維艱,反映在工程師身上,則是技術研發難度大,就算研發出來也沒信心占領市場。雖然國家發展的大氣候決定了工程師的生存狀態,然而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也有不少人才也脫穎而出。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句話說的意思是有了目標,在追逐的道路上,即使求之不得形容消瘦仍然繼續追逐無怨無悔,等效在工程師職業上,則可以這樣說,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自己的事業所在,不再猶豫,不再徘徊。
進入此種境界大致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經過了第一種境界的洗禮,從燒不死的鳥變成了鳳凰,剛畢業的時候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對工程師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就進入了某個行業,然而卻也沒有想太多,一路走來,早期也曾迷茫過,甚至不想干了,然而卻咬著牙在一個行業堅持了下來,慢慢地上手了,發現一堆密密麻麻的電子元器件或是成千上萬的代碼不僅僅是謀生的工具,愿意主動尋求背后隱藏的規律,除了完成任務外愿意把它優化得更完美。
要堅持下來除了個人定力外,還要一個好的平臺,比如畢業后進入華為、中興這些處在行業前沿技術密集型企業,或是進入一些技術積淀深厚、科研經費充足的研究所。也許最開始做研發的時候是買回外國的設備拆解,然后依照葫蘆畫瓢進行所謂的逆向工程,湊合著做出來,憑借低價打開市場,但是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慢慢消化原理,結合在大批量生產及世界各地客戶處暴露的各種問題,一步一步的吃透技術,再此基礎上還能進行一些創新,從而成為某一領域的基于現有技術的集大成者。
另外一種情形是,在大學時代就找到了個人興趣,提前熟悉了某個領域的技術,畢業后進入了相關領域的公司工作,因為有相應的技術儲備,工作起來似乎沒有太多的挑戰,于是在業余時間利用自己的技術開發起來個人產品,比如領導微信開發的張小龍,學生時代據說社交有困惑,但是迷戀編程,能夠在實驗室里一泡泡一整天,工作后利用業余時間開發foxmail郵箱,雖說這個郵箱不十分成功,但是卻為他贏得了名聲,最后在微信開發上獨占鰲頭,創造了奇跡。人和人的差別也許就是幾年的光景,有人提前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并與市場結合起來,容易取得大部分人無法比擬的成功。我本人假如在大學時期就發現自己當工程師的興趣,并在某一個領域持之以恒,即便資質駑鈍,十幾年過去也會小有所成,然而我至今似乎沒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
說到興趣,也可能一部分工程師可能過工作幾年后突然發現自己的興趣不在當工程師上,事實上很多工程師都走上了技術管理的路線,這是正常的升遷。還有一種情形則是完全的轉行了。比如不少前國家領導人都是工程師,以至于有媒體驚呼,中國是工程師治國,還有人轉行當作家,比如創作了科幻經典《三體》的劉慈欣等等。顯然這種轉身是與國家和個人有利的,也和工程師的職業特點分不開,可以說工程師是一種上沾基礎理論仙氣,下接搬磚實干地氣的職業。工程師需要一定的學院派的理論基礎,也需要像擰螺絲一樣調試參數,也需要深入生產車間和客戶一線,有了和廣大人民群眾接觸的機會。這為他們華麗轉身奠定了良好基礎,當然他們轉身后在工程界只能稱為前工程師。然而卻有那么一小撥人愿意在工程界干到頭發花白。
(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一直追求的她卻在熱鬧外。這里至少有兩層意思,追求的她肯定是非常的與眾不同,作為追求者的我必須具有獨到的眼光,且能守得住寂寞。等效在工程師身上,則是指那些終生活躍在技術領域,在各自領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引領行業發展的頂級高手們,顯然工作對于他們來說不僅僅是謀生,也不是矯情的興趣,而是有一種情懷,還有一種野心。
我本人只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還停留在混飯吃的第一境界,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杰出的工程師,但是我相信地球上是有這么一群杰出的人存在,要不然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產品不會誕生,比如晶體管,計算機、空調、智能手機、互聯網等。這些東西背后原始的理論基礎也許是由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偉大科學家提出。但是世界上第一件實用且可靠的產品肯定是出自頂級工程師之手,在此本人談一下頂級工程師的素質。
他們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具備科學家的思維品質。原本科學和工程有各自清晰的邊界,科學為工程應用提供理論源泉,科學理論不一定立即能轉化成看得見的用處,工程應用必須面向看得見的用戶需求,且實用可靠。一些科學家不屑于工程師細枝末節的開發,一些工程師也不喜歡像科學家一樣呆在辦公室推導宇宙數學模型。但是當工程深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會逆向向科學界尋找理論突破。華為總裁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發言說“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經進入無人區。這表明工程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科學理論不僅僅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像產品開發流程里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另一方面工程師在設備調試中中其實也會遇到各種令人驚奇的現象,而這正是科學研究靈感的來源。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在日常工作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種后來被科學界命名為宇宙背景輻射的信號,從而使得他們載入了科學發現的史冊,他們雖身為工程師,但是和科學家已經沒什么差別,他倆對于意外的信號沒有視而不見,而是刨根究底,試圖摸清背后隱藏的規律。
他們是桀驁不馴的創新者。任何行業的創新總是伴隨著打破常規,人們常常津津樂道一些創新者的軼聞秩事。以嚴謹著稱的工程師也不例外,他們也許行為怪異,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但是卻天資聰明,野心勃勃,總想干些改變世界的大事。比如開發第一臺個人電腦的蘋果公司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年輕的時候喜歡用惡作劇捉弄人,也不認真上課,然而他卻癡迷電子技術,勇于創新,依靠自己的技術天賦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廣為人知。他們除了自己所在的專業外,往往對于藝術等一些感性的事物有自己的獨到的理解,據說蘋果的結構設計師喬納森·伊夫當年為了設計出世界上最輕薄的筆記本電腦,甚至不辭辛勞地乘了14個小時的飛機,專程到日本去拜訪一位鑄劍大師,從中來尋找靈感。這種高逼格的架勢即便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們是淡泊名利、境界高遠的思想家。在各種版本武俠小說中,在各路高手的背后總隱藏著一位孩童般天真爛漫,不追求江湖地位的怪老頭,他們在不經意間練成了天下第一的武學。這種境界也許有些虛無縹緲,太過高大上,然而不可否認,人沒有太多的欲望,就能專注和認真。同樣一個創新的產品和一個精美的工程需要多年的積淀,需要工程師多年的心無旁騖。記得任正非說過,“在大機會時代,要有戰略耐性,不能機會主義”差不多也是同樣的意思,顛覆性產品都是在出其不意的時候一飛沖天。我們每天使用的上網技術雛形萬維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甚至有些害羞的男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蒂姆來到歐洲原子核研究會建立的粒子實驗室。在這里年輕的蒂姆接受委托開發一個軟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國各地物理實驗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數據、圖像資料可供大家共享。軟件開發雖非蒂姆的本行,但強有力的誘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開始了艱苦的工作,從當初簡單的功能的實現到后來國際互聯網的誕生都凝聚著他的心血。然而他并沒有申請專利,放棄了成為超級富翁的機會,他認為對軟件的專利保護已經危及推動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核心精神,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他將永遠閃耀在互聯網的殿堂。
江湖上一個高手的出現也許是出于偶然,但是要想在武林大會上出現各路高手互相爭鋒的局面則是不容易的。我國作為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在技術界不可能沒有頂級高手,也不可能個別高手一騎絕塵。顯然頂級工程師高手在我國是稀缺的,許多原創性的技術,特別是物理層的硬技術大多發源于發達國家的公司的工程師,背后往往是一串字母組成的英文名字或是源于漢字的日文名字。我國工程師手頭上廣為流傳的經典參考書都是國外的工程師所寫。
人們對于這種狀況的擔憂往往會聯想到體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沒什么新意,談多了也傷感。但是體制是會慢慢改變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程師個人層面應該發揚我國傳統文人的風骨,他們一方面胸懷大志而又愿意坐冷板凳,終生在自己鐘情的領域耕耘,終于在燈火闌珊處找到人生的理想,我國向來都不缺這種精神。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追趕,我國在一些技術領域已經逐漸逼近世界頂級水平,華為中興已經開始引領通信業的發展,互聯網三巨頭BAT也在進行一些探索型技術的布局,大疆無人機仿佛一夜之間冒出來占領全球市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科技行業會涌現出大批的頂級工程師,行業規范和創新技術領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名字,技術專業的學生可以捧著中國人寫的經典教科書。
身處物聯網洪流的你還在等什么!“關注物聯網新機遇的你,怎能錯過這個饕餮盛宴!!由華強聚豐旗下電子發燒友網舉辦的第三屆“中國IoT大會”將 于12月2日在深圳隆重舉行:全球化的 視野、更高價值的獨家觀點、更專業的技術分享、更前沿的脈動把握,匯聚全球物聯網知名企業與精英的盛典,你不可錯過!更多信息歡迎大家繼續關注電子發燒友 網!”(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