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電動汽車市場在哪里?
補貼退出之后,電動汽車的市場在哪里?
這兩個問題近期一直在我腦海里打轉,也是困擾電動汽車從業人員的最大問題。
我思考良久,做了一個模型,以表達我對中國汽車電動化路徑的一點淺見。我把它命名為中國汽車電動化“電觀模型”。
10月25日,中國車商高峰論壇之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論壇在上海召開。該論壇,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汽車經銷商商會新能源汽車委員會主辦。我應邀演講,第一次發布了中國汽車電動化“電觀模型”。希望這一模型有助于大家對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生產、經營、投資。
中國汽車電動化的“電觀模型”完整圖示如下:
這里只論及乘用車,而不涉及商用車。模型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補貼時代,一個后補貼時代。
先看補貼時代:
在補貼時代純電動乘用車特征:
(1)首先,電動汽車市場是分裂的兩個市場,限購限行城市為主。
限購限行城市,目前是電動汽車消費主力市場。已經有很多分析,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限行限購城市,消費的電動汽車占比在六成左右。
(2)限購限行城市車主購買力強
在限購限行城市,電動汽車一開始從A00和A0級車為主,后來隨著限購城市新能源汽車指標的走俏,購車價走高,基本都是A級車的市場了。
北京市場的觀察人士應該記憶猶新,一開始北京電動汽車市場以北汽的E150EV、奇瑞EQ、江淮iEV4等小型車為主。但是近幾年比亞迪E5、秦EV、北汽EU系列、吉利帝豪EV等A級車已經是北京市場絕對主力。早年“占號車”的概念已經不復存在。
(3)分時租賃成消納池
全國有超過130家分時租賃等運營公司,他們消納了大量電動汽車,但實際上運營情況不佳,存在大量閑置。
(4)全國多數地區市場尚未啟動
全國多數地區電動汽車消費未啟動。在部分地區,A00乘用車搶占了以低速電動車的升級市場,比如北汽新能源EC系列,2017年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售出5萬輛左右。
這些地方,購買電動汽車的最重要理由是用車成本低。根據我們此前的調研,電動汽車車主購車原因當中,如果去除“免搖號”“不限行”,最多的就是“電費便宜”。
購買電動汽車的主要原因(本題為多選)
以上是補貼時代的總結,這是政策驅動下電動汽車市場的特征。
補貼時代已經接近尾聲,無論是電動汽車的老玩家還是新玩家,都已經掌握了這一階段的各種玩法。
更重要的問題是,以后呢?后補貼時代會怎樣?
后補貼時代的中國汽車電動化模型,主要特征包括:
1兩個市場的格局繼續
限購城市的車型、車價繼續從A級起跳,也有高端化趨勢;全國多數地區仍追求電動汽車TOC(總體擁有成本)更低。
2 限購城市的電動汽車消費增量不大
限購城市的電動汽車市場分成以下幾類:
(1)私人購車:雖然號稱“不限購”,但號牌資源是有限的。不限購北京,2018年新能源汽車小客車指標6萬個,而目前有39萬人排隊。往后年份,北京新能源汽車小客車指標也不太可能大幅增長,對于北京來說,解決擁堵問題比解決排放問題優先度恐怕更高。
(2)網約車+出租車:
就政府的網約車新政來看,網約車就是另一種出租車,也就意味著,網約車將走上出租車的老路:總量限制,限額供應。北京整個出租車市場總共才7萬輛,大家可以想象,合規網約車和出租車的市場能有多大。
(3)分時租賃:
補貼時代,分時租賃公司基本上是車企產品的消納池,運營上并未形成可持續模式,運營商或者虧損,或者靠車企領了補貼后,轉移造車利潤來扶植。
后補貼時代,沒有了補貼的“轉移支付”,電動汽車分時租賃很難大規模擴展。
(4)公務和公共用車:
這一市場同樣總量有限,限購限行城市公共汽車已經部分完成電動化了。
3 全國非限行限購市場增量大
電動汽車推廣的痛點有以下幾個,但在非限行限購城市,這些痛點并不那么“痛”。
(1)第一個痛點是售價高。但在這一市場,電動化將從小型、經濟車型開始:A00、A0、A……
電動汽車的成本大頭在電池,越小的車型,所需的電池越少,和燃油車的購車價差就更小。而且,越小的車,運營成本的優勢能越快覆蓋購車價差。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產業研究副部長馮錦山和高級經理吳勝男,研究了后補貼時代的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成本。
他們的研究顯示,后補貼時代,電池成本不斷下降,燃油車因為排放要求略有上升。在2030年左右,各種車型的電動和燃油車購車價將非常接近。但是,如果考慮電動汽車和燃油車使用成本的“油電差”,電動汽車消費的拐點會更早到來。
他們的研究結論是,2025-2027年,如果購置稅減免政策延續,A00級電動車消費者購買將“有利可圖”。至于A級車,拐點要來得更晚一些。2025-2027年,A級車會具備一定市場競爭力,2028-2030年,如果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延續,A級車才會具有更大競爭力。
而且,同為A00級車型,續航里程150km的電動車在2023-2025年就可以燃油車競爭;200km和250km的電動車型達到同等水平的時間至少滯后1-2年。
(2)第二個痛點是充電難。但在非限行限購城市,停車位資源沒有那么緊缺,相應的在停車位上建充電樁也容易的多。甚至,對于廣大地區,安全、智能的充電插座就可以解決充電需求。而且,在廣大地區,電動汽車未必需要快充功能,成本還能下降。
2017 年,廣西柳州推廣新能源汽車 13424 輛,占全年上牌機動車輛12.31%。占比全國最高。
柳州推廣新能源汽車有多重措施,其中一項是,大量利用智能插座就解決了充電問題。由于柳州推廣主要車型是寶駿E100,采用2kw 慢充,可以用家用220V電源。柳州2016年和2017年,就建成了超過5000個智能充電插座,讓當地的電動汽車基本充電無憂。
柳州模式成績單
2017年6月-7月,我本人曾經駕駛電動汽車,從中國大陸最北端開到中國大陸最南端,在沒有充電樁的東北等地,我就是依賴一個3kw的智能充電盒,借用賓館的家用電源解決的充電問題。
(3)第三個痛點是續航短,但在全國多數地區,百姓出行并不需要像大型城市那樣長距離。電動汽車大多用于短途代步,續航短的問題基本不存在。
最為典型的是低速電動車升級的市場。低速電動車的市場相當龐大,僅山東省骨干企業的產銷量,多年來都比全國純電動乘用車的產銷規模大。
低速電動車以鉛酸電池為主,續航里程多不過100多公里,遠比現在電動乘用車要短。由于低速電動車的普及,山東、河南、河北等低速電動車市場百姓對電動汽車接受度很高。
近期,我的前老板智電互動集團董事長龐義成到山東濟寧調研。他分享說,由于低速電動車的管制等因素,濟寧純電動乘用車銷量走高。2017 年,濟寧有約5000輛售出,2018年預計將達1萬輛。
回顧總結這個模型,在限購限行城市,本質上電動汽車消費是政策因素促發的。而在全國多數地區,補貼退出之后,電動汽車將依靠運營成本優勢戰勝燃油車。
于此,我認為全國多數地區的市場,才是中國汽車電動化的真實市場。當前,補貼政策指導下,各家車企以拿到最大補貼為訴求,設計出來的車型,比較適合限購限行城市:里程長、售價高、車型大,呈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征。
但是,如果中國汽車電動化“電觀模型”不錯的話,車企更應該將目光轉向全國非限購限行城市,設計出符合這些地區的產品。如此,補貼退出之后,電動汽車銷售才不會斷崖式下跌。
關于中國汽車電動化的“電觀模型”,您是否認同?歡迎在文章下方留下您的意見,和我們及其他讀者交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