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引入虛擬運營商之后,中國移動運營商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但就目前而言,依然以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為主。
如今,不管是上到80-90歲的老人家,還是依然在學校中靜心讀書的學生們,手機的身影隨處可見,而這些手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通訊,這也意味著每部手機都有自己的號碼。
被號碼制約的用戶
在過去,受制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網絡還未像如今這般發達,用戶選擇一家移動運營商之后,便只能被動的成為忠實“粉絲”。事實上,三大運營商由于自己的市場策略不同,在資費上也有所區別。
在看到差異化之后,用戶心中自然會進行比較,尤其很多老用戶在面對這些物美價廉的套餐時,卻只能有心無力,一方面是想要更換優惠套餐,但由于已經與運營商簽訂合約,在沒有到期之前無法更改;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更換運營商會導致自己的號碼變更,帶來非常多的麻煩。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號碼的更換意味著自己的網絡賬戶、銀行賬戶等也要進行改動,這樣帶來的成本太大了,因此很多人便想到了攜號轉網。
攜號轉網的出現
所謂“攜號轉網”,根據《移動電話用戶號碼攜帶試驗管理辦法》規定,又稱“號碼攜帶”,是指在本地電話網范圍內,移動電話用戶便跟簽約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而用戶號碼保持不變的一項服務。
早在2010年11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便啟動了“攜號轉網”試點。但是直至今日,攜號轉網依然遙遙無期,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顯然沒有那么簡單。
截至目前為止,三大運營商已經紛紛曬出了自己2017年的成績單,2017年全年三大運營商實現營收總額近13815億元,其中中國移動營收達7405億元,占總營收53.6%。顯然,巨額的利潤也成為了攜號轉網的制約之一。
制約用戶的無形“囚籠”
而在目前4G用戶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的情況下,三大運營商的4G用戶規模還在持續擴大,成績喜人。根據工商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底4G用戶為7.7億,而在2017年11月底則增至9.87億。其中中國移動4G用戶總數幾乎是電信、聯通總和的兩倍。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移動在國內運營商中牢牢占據頭把交椅。當然這里面存在這客觀原因,比如4G網絡部署較早、用戶基數巨大、信號覆蓋廣泛、運營支出較高等。但是如今這些差距正被另外兩家運營商逐步拉近。
為了趕超移動,聯通與電信相繼推出了更多優惠套餐,想要吸引用戶轉投自己懷抱,但是由于攜號轉網的種種限制,導致大多數用戶無法得償所愿。
其中主要的一個手段便是綁定用戶套餐,讓用戶在合約之內無法更改優惠的套餐,只能在原套餐上加價升級自己的合約。并且在用戶套餐期滿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時間,對用戶進行新一輪的推銷,讓其簽訂下一年度的合約,這樣有合約在身便無法進行攜號轉網。
手段繁多 只為限制客戶“出逃”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運營商之中,只要參加過電子券兌換、話費充值優惠、寬帶辦理等活動,都不能辦理轉網業務。
除了這種手段之外,還有某些移動營業廳的工作人員會對需要攜號轉網的用戶這樣解釋,由于攜號轉網業務尚屬試驗階段,因此會存在轉網失敗的情況。這樣可能會影響手機綁定的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日常應用的使用,并且轉網后的手機號,還有可能收不到第三方短信。
通過這樣的手段,足以嚇退大量的想要辦理此項業務的客戶。畢竟運營商都是懼怕客戶流失,不管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在制造攜號轉網的困難局面。
大勢所趨 何必螳臂當車
數據顯示,英國實施攜號轉網后,每月簽約電話資費指數下降3%,包括預付費業務在內的所有移動電話資費指數下降近5%;美國攜號轉網之后,運營商T-Mobile也下調了某業務套餐的價格,調整幅度高達33%。
而在這些運營商的層層圍堵之下,超過九成九的消費者只能無奈的接受這些安排。即使真的有一心只想轉網的用戶,從攜號轉網辦理程序來看,流程也是極其復雜。攜號轉網的用戶不但要當月填寫攜號轉網申請,次月還要再次去營業廳拿轉出確認單,之后將確認單帶至其他運營商指定營業廳才能辦理攜號轉網。
不論怎樣,對于消費者如此設下種種障礙,剝奪其自由選擇的權利,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明確表示“預計在2020年之前,移動電話用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行號碼攜帶服務”。國家大勢如此,在玩這種為難消費者的把戲,無疑是與自己過不去。
俗話說得好,堵不如疏,與其千方百計的耍手段把用戶留在自己這邊,帶來一個不好的名聲,還不如大度一點,開放轉網服務,讓用戶自己選擇。用更好的技術及服務吸引用戶,這才是真正的大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