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工程院得到金錢回報之前,至少得花掉 2 億元人民幣。但如果是我們施肥的,想必那些“農作物”會比較喜歡我們。
兩、三年之后,AI 會像 Android 一樣普及
長期來說,真的永遠只能由 AI 科學家創業嗎?其實不一定。
任何技術都有一條發展路徑,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 Android。當年我們跟 CSDN 的蔣濤一起做移動開發者大會。第一次大會的時候,我問現場觀眾:有多少人看好 Android?大概只有 5 個人舉手。我問有多少人看好 Symbian?500 只手舉起來。
但當時我們堅決相信 Android 才是未來的道路,只是平臺不夠。現在大學里面的 Android、 iOS 培訓課程非常普及,你如果是一個電腦相關科系學生,你自學也好,去上培訓課也好,幾個月之內你就可以開始做 Android 了。
AI 也是這樣的狀態。
要多久時間呢?我們大膽假設兩、三年吧。這兩、三年里,我們工程院會用一個非常獨特而有價值的方法孵化科學家。三年后平臺出來了,很多聰明的大學生可以自學。平臺、工具越來越多,AI 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用。
以后年輕人創業,我覺得可能比現在科學家創業更能成功。因為創業需要有動機、有狼性,愿意拼命。本來就要把自己名聲、身家全部賭進去的。
有資格的人 6 個月就能成為 AI 工程師,有資格的人是指:數學天才
一位老教授,用 30 年的功力弄出一個新演算法。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但真正能發力的其實還是年輕人。很多年輕人只是苦于沒有平臺。
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
如果你是一個有資格的年輕人,我們只需要 6 個月就可以把你培訓成為一個 AI 工程師。絕對不是你想像的 20 年、30 年。這不像材料科學家、火箭專家──這種專家真的需要 30 年功力。
那么,什么人有資格呢?
很不幸,不是所有人。“有資格”簡單來說就是:數學天才。
當然,這其中也涵蓋了統計、自動化、電腦。中國人口這么多,光是數學天才應該一年都要產生個幾十萬了。
假設有 10 萬個數學小天才,里面對 AI 有興趣的可能就會有 5 萬個(因為中國學生特別愿意追最熱門的東西,最熱門的定義是什么呢?很酷,能賺很多錢的)。
里面有 2 萬個接觸一些培訓平臺,花了 6 個月去做,這 2 萬人里可能又有 2 千個是適合的領軍人物。比如說他是 AI 網域的雷軍、傅盛這些人等。
這 2 千個最終才是我們最好的投資目標。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些人出現。
所以短期我們是抓著科學家,再過 3、4 年我們要把這些年輕人都培訓出來,讓他們認知這是創業最好的時機。所以秘密就是:我們要挖掘中國所有的數學小天才,然后引導他們進入 AI 創業。
AI 接管人類?我們的問題是科幻小說看多了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 AI 呢?
有人看到 AlphaGO 戰勝了李世乭,瞬間就聯想到 AI 要接管人類。實際上,這其中還差十萬八千里。
AI 里最難的問題之一,是跨領域的自然語言理解。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內文的理解、需要跨領域的知識,還需要人類的“Common Sense”。
例如我突然和你說:“中午還好沒吃漢堡,麥當勞不好吃。”這句話所有人都明白什么意思,但是機器很難讀懂。它可以每個字都辨識正確,但仍然無法“理解”。
再例如:打開的熨斗不能摸,沾水的手無法碰電。這些東西不用講我們都知道。但是電腦怎么會知道這些事情呢?
你怎么去教電腦跨領域的知識?你怎么教會它七情六欲?你怎么教會它什么是美?什么是愛?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這些東西差得還非常遠。
揣測可能發生的事情跟確信一定會發生的事情,這兩個還是要分辨清楚。任何剛才講的 AI 無法做的事情,我們都無法揣測多久會突破。有人說 5 年,有人說 50 年,也有人說永遠不會。
我覺得我們真正應該討論的事情是怎么用 AI 來創造價值,怎么讓人類能夠消滅饑餓和寒冷,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尊嚴的活著。
例如,未來很多藍領和白領的工作都會被取代,也包括了記者。當然有些深度文章機器可能過 50 年也寫得出來,但如果你從網上收集一些資料,例如科大訊飛發布財報,產品多了 30%,解析師說股票怎么樣、未來人工智能被看好什么的,這種東西機器已經在寫了。
宕機器能夠取代簡單的工作時,當 5 秒以內就能思考完的事情人都不用做的時候,當這么多人可能失業的時候,這些失業者應該怎么做?我們如何重新訓練他們?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樣的?怎么讓人類繼續找尋應該做的事情?也許造物者不希望我們做這種無聊的工作,讓我們都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才用機器取代了我們。
剛才講的這些事情都是 10 年內會發生的。
用戶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