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東西
隨著手機變焦開始遇到瓶頸,有關“液態鏡頭”的傳言又開始多了起來。盡管液態鏡頭的變焦性能與體積優勢明顯,但相較于傳統的手機鏡組,液態鏡頭最大的問題是光學性能較差,很可能會拉低手機拍照的平均水準。
隨著9月份到來,2020年新機潮的下半部分也正式開啟,iPhone 12、小米10T Pro、Mate 40、一加8T等旗艦開始有大量消息流出,似乎我們只要準備好錢等待發售就可以了。不過,雖然下半年的配置已經確定,但各大廠商已經緊鑼密鼓地在為明年的旗艦做準備,特別是在攝像方面。從供應鏈的情報看,明年各大手機廠商都會在攝像頭方面下功夫,給粉絲帶來驚喜。
這些傳聞中,有一條消息格外矚目:在下半年的Mate 40系列上,華為將率先使用液態鏡頭,來改善手機的拍照性能,還有消息人士表示,未來的華為P50系列也會將液態鏡頭技術作為主打賣點云云。
這些傳言雖然可信度不高,但也并非無中生有: 2020年4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了華為一項有關液態鏡頭的模組專利,華為在專利描述中表示,該模組能夠讓驅動液態鏡頭的馬達滿足自動對焦、光學防抖等性能要求,同時提高馬達在撞擊、跌落等非正常工作情況下的可靠性。
可以看到,液態鏡頭將會是華為未來的拍照研究方向,但說了什么多,究竟什么才是液態鏡頭?而華為為何要使用它?
手機變焦之困
眾所周知,相機(包括專業鏡頭)的光學變焦都是通過內部的鏡組移動來完成的,鏡片和其移動范圍決定了變焦距離。但相較于單反鏡頭的碩大體積,手機往往沒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變焦調節,早期手機的變焦功能其實是就數碼裁切,用算法來進行細節彌補,也就是常說的有損變焦。
為了解決手機的變焦問題,廠商也使出了渾身解數,例如增加鏡片數量、或者干脆上馬一個專用的長焦鏡頭——這也是雙攝的由來。但就算是雙攝,手機能拍到的“原生焦段”還是有限,絕大部分場景依然要通過有損變焦來解決。
當然,頭鐵的廠商也有,三星就是其中一個,它提出了一個極為粗暴的方案——在手機上添加體積碩大的攝像頭,贏得變焦空間。雖然從結果來看,三星的變焦手機Galaxy Zoom K在2014年就已經實現了十倍的無損光學變焦,但其形態并不受市場的歡迎。
在大家都在瘋狂添加攝像頭的時候,2017年的MWC大會上,OPPO站了出來,提出了一個富有創意性的設計——潛望式變焦方案。 如今,市面上所有支持五倍以上無損變焦的手機,都采用了潛望式變焦的方案。說穿了,潛望式變焦就是“用厚度換寬度”,通過一枚棱鏡,將射入光線橫放,鏡組的活動限制就從手機厚度變成了手機寬度。
但到了今年,潛望式鏡頭也開始遇到瓶頸: 如今的50倍變焦,依然要靠多個不同焦段的攝像頭完成“畫面接力”,進行有損變焦;潛望式攝像頭最多也只能給到十倍無損變焦。多個定焦攝像頭+潛望式鏡頭,讓相機體積急劇擴大,威脅到了其他元器件的生存空間。
為了讓P40的變焦性能相較P30翻倍,達到100倍的數字變焦,華為特地將傳統的潛望式變焦進行改造,將3組棱鏡放入到模組中,光線經過五次折射才到達傳感器,雖然最終完成了100倍的目標,但對于手機空間的利用也已到達了極限。
而且,潛望式變焦帶來的光線衰減也是不可避免的,光通過的介質越多,光線的損耗就越大;除此之外,由于光路橫置的原因,位于終點的傳感器也從“躺著”變成了“豎著”,這反而限制了傳感器的大小。今年火爆的“一億像素傳感器”,就不可能用在潛望式鏡頭上。
從上圖iFixit的S20 Ultra拆解片段中可以看出,右后方一億像素的鏡頭+傳感器的體積已經和左后方的潛望式鏡頭體積相當,根本不可能給大面積傳感器“橫向”擺放的空間。事實上,當下的潛望式傳感器頂多也只有1300萬像素。
潛望式傳感器雖然給我們帶來了百倍變焦和十倍無損變焦,但它對于手機內部體積的挑戰已經到了極限,只有切換賽道,才能給手機拍照帶來新的可能。
液態鏡頭成未來?
傳統變焦手段“走到頭”的原因,就是因為多個固定鏡頭要進行前后推拉, 如果鏡片不出現移動,而是可以自己改變弧度,進而改變光路,那變焦難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實際上,液態鏡頭的原理并不復雜,它比傳統鏡頭更早的進入到我們的眼中——人眼之所以能無縫調節焦距,就是因為睫狀肌在自動調整晶狀體的弧度,人之所以近視的原因,也是因為睫狀肌長期收縮導致的痙攣,肌肉無法正常舒張看清遠方。
液態鏡頭的原理就是如此,通過電壓改變液晶形成的鏡片曲率,從而實現焦距變化(其實,LCD屏幕就是利用液晶加壓改變旋轉方向的特性,來讓屏幕顯示不同顏色)。2013年,人們已經將液態鏡頭做到了1厘米左右的大小,并能實現400焦段的清晰成像。
除了液晶之外,利用油和水的形變也能實現折射效果:通過施加電壓,讓油層形成凸透鏡,產生聚光效果。不過從小雷找的資料來看,施加的電壓普遍在50V—100V左右,在手機上實現的希望渺茫。
除了用液晶和油之外,液態鏡頭的探索方向也極為多樣:利用液滴的高頻振蕩調整焦距、用擠壓的辦法直接調整液體曲率、利用液體對薄膜施加壓力實現焦距調節…… 華為的專利其實并不算新奇,2010年,三星、索尼、佳能就有了液態鏡頭的相關專利,而液態鏡頭要上手機的傳聞甚至可以追溯到2006年。
液態鏡頭的出現,很好的緩解了傳統光學變焦過程中鏡片所占的體積,尤其是在需要小型透鏡的場合下——例如腸內鏡,液態鏡頭發揮出了非常大的威力。加州大學就曾利用液態鏡頭,為病人做了膽囊切除術;液態鏡頭也已經被用在了微型掃碼器上。
但在手機上,液態鏡頭的發展空間依然有限,不提改變液體曲率的方法能否在手機內部那小小空間內有效實現(利用高壓、震蕩),也不提它的高昂成本(工業用的液態鏡頭掃碼器在500元左右),液態鏡頭的色散、畸變情況較為嚴重,光學特性大幅落后于當今的成熟鏡組,在短時間內,我們恐怕見不到它的身影。
可以說,近幾年層出不窮的“液態鏡頭”傳聞,某種意義上也表達了人們對于液態鏡頭前景的看好:體積小、沒有活動組件、變焦廣。 但理想雖美好,現實很骨感,從目前來看,變焦鏡頭依然是小眾市場的貴客,很難適用于手機這般用途廣闊的使用場景,小雷雖然支持各大手機廠商對液態鏡頭的研究,但也呼吁吃瓜群眾保持冷靜,耐心等候佳音就好。
圖片來自:丁香園
-
智能手機
+關注
關注
66文章
18616瀏覽量
183652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5186瀏覽量
255663 -
鏡頭
+關注
關注
2文章
523瀏覽量
260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日本政府下半年將向Rapidus出資千億日元
英特爾18A制程芯片Panther Lake處理器下半年發布
華為Mate 70系列銷量或破千萬臺
英特爾Panther Lake處理器或將2025年下半年亮相
蘋果2025下半年將采用自研Wi-Fi 7芯片
蘋果Vision Pro 2頭顯2025年下半年量產前瞻:M5芯片引領智能空間新紀元
半年報喜憂參半,磁性元件下半年增長在哪里

SK海力士下半年擴招加碼,鞏固AI半導體技術領軍地位
三星電子計劃2024年下半年推出CXL存儲
亞信科技中期業績承壓,下半年力求業績反彈
寧德時代下半年生產計劃緊湊,訂單充足
成熟制程晶圓代工下半年需求回暖,行業迎來復蘇曙光
宏碁第三季度訂單明朗,下半年業績可期,AI PC成新增長點
莫之比2024年中總結丨聚焦破局,共繪下半年增長藍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