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工程師的卓越技藝與嚴謹的工作態度成為其在先進半導體生產領域的顯著優勢,然而,中國臺灣芯片行業專家楊光磊卻提醒不應忽視人力資源的重要性。
幾十年前,美洲和歐洲芯片制造領域的主導地位被亞洲取代,現階段,歐美正努力實現主要芯片生產的本地化。
楊光磊,現任臺積電前研發處長及臺灣大學重點科技院院長,解釋道:“合適的人才是發展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半導體制造過程繁瑣,需經過1500多步操作,每一步均需精準測量和豐富的經驗知識。”
楊光磊曾任職于惠普、格芯、臺積電等多家知名企業,并曾任中芯國際獨立非執行董事及英特爾制造顧問。近年來,他致力于在臺灣大學培育新一代半導體人才。
在擁有全球90%先進芯片制造能力的中國臺灣,隨著人口出生率降低,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凸顯。行業巨頭臺積電正與頂尖高校合作設立半導體專業研究生院,以應對人才需求。
楊光磊堅信,亞洲的“儒家文化”與現代芯片制造相得益彰。他指出:“制造芯片需高度精密且嚴格遵循規定,這并不適合過多爭論。”
他進一步補充道:“這正是為何我認為中國臺灣和韓國具備理想的工作環境。我們需要那些經過嚴格工程培訓、愿意服從指令、愿意加班完成任務的專業人士。”
儒家文化強調尊老敬師、維護傳統,同時重視社會和諧與集體主義精神。楊光磊表示,日本同樣具備此類工作文化,這助力日本成功復興芯片產業。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看重創造力、創新性和獨立思考,這些特質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至關重要。
20世紀80年代,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獨占鰲頭。然而,近幾十年來,美國已轉變制造業思維模式。楊光磊表示:“若想重回巔峰,需投入大量時間,并重新理解芯片制造理念。”
他還建議,美國應借鑒上世紀80年代的做法,接納具有亞洲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的移民,以期在芯片制造領域重塑優勢。
然而,文化并非唯一決定因素。長期以來,美國頂尖技術人才對半導體制造業興趣寥寥,部分原因在于其他高薪技術崗位的吸引力。據美國人力資源網站Glassdoor數據顯示,半導體制程工程師年薪約為14.4萬美元,而軟件工程師年薪為14.5萬美元。
楊光磊指出,即便是在中國大陸,此問題亦不容忽視,諸多名校學子放棄投身于芯片領域,轉而選擇更加多元化的高新產業。例如金融和互聯網業等。
楊光磊言道:“我國在發展自主芯片產業過程中,半導體人才極為匱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全球首批半導體人才多為美國培育與訓練。這些工程師在美、新、臺等地的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然而,楊光磊進一步指出:“我國在第一代芯片人才方面有所欠缺,且未曾擁有良好的智庫或企業來引導和扶持產業發展。”他舉例稱,我國早期主要依賴在臺灣成長并赴美深造的人才,如中芯國際的創辦人張汝京及后續的首席執行官邱慈云(Chiu Tzu-Yin)和王寧國(David Wang)等人。
此外,楊光磊還提到我國存在高離職率和高晉升率的問題。他解釋道:“鑒于我國每年新建的晶圓廠數量眾多,年輕員工常在工作一至兩年后,未經充分培訓便頻繁更換職位,導致人才環境基礎極不穩定。”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5文章
28785瀏覽量
235507 -
臺積電
+關注
關注
44文章
5744瀏覽量
169348 -
芯片制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82瀏覽量
2963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京信通信鞏固室內無線通信市場領先地位
DeepSeek對未來2年農業生產領域十大趨勢的預測
全球AI競賽格局:美國能否持續保持創新領先地位
Nordic Semiconductor 三項產品榮獲2024年亞洲電子工程獎
安森美榮獲2024亞洲金選獎兩項大獎
蘋果發布M4系列芯片,AI PC領域競爭白熱化
ASML CEO傅恪禮:亞洲將繼續主導芯片行業
Cadence 助力 MaxLinear 將模擬和數字設計集成到同一顆芯片中,持續保持連接解決方案領域領先地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