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動駕駛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并逐漸服務于大眾出行。自動駕駛在帶來便捷和安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的探討,其中一個便是自動駕駛中“電車難題”的應對方案。傳統的電車難題提出了一個極端情境: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會去拉桿?
自動駕駛中的“電車難題”
自動駕駛在發展中,其實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個“電車難題”,那就是在面對不可避免的事故時,究竟應該優先保障車內駕駛員的生命安全,還是保護路上行人的生命?即自動駕駛系統規則上,應乘客優先,還是行人優先?因實際的交通環境不可預估,在遇到事故時,留給自動駕駛系統決策的時間極為短暫,信息處理也需異常迅速。自動駕駛中的“電車難題”不僅停留在理論探討上,更是在技術和制度上要予以解決的問題。
人類駕駛員駕駛汽時,主要依托人類駕駛員觀察路況和控制汽車,車輛的行駛狀態主要依靠人類駕駛員的經驗和直覺,這種直覺往往受到駕駛習慣、個人情緒、注意力分散程度以及生理反應時間等因素的影響,有時會出現錯誤的決策。而自動駕駛車輛則依托于先進的傳感器、深度學習算法和實時數據處理系統,其反應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過人類駕駛員。當前的自動駕駛系統通過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像頭以及高精地圖等多重技術手段,實現對環境的全方位感知,利用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車輛能夠構建出精細的三維環境模型,判斷前方障礙物的速度、方向及可能的變化趨勢,從而為決策系統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通過這種方法,系統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主動規避風險,由此看來,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已遠高于人類駕駛員,那實時真是如此嗎?
技術上的完善并不意味著倫理問題的徹底消除。自動駕駛系統在極端情境下依然可能遇到決策難題,比如在某些狹窄的道路上或者突發情況下,車道上同時出現多個障礙物或行人時,系統可能會面臨多種不可兼得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幾毫秒內進行風險評估并做出準確決策?
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擁有者,在自動駕駛系統開發者眼中,他們就是自己的顧客,在設計相關規則時,偏向于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無非是正常的選擇,即在自動駕駛運行規則設計過程中選擇“乘客優先”,而非“行人優先”,從商業方面也是很正常的考量,但是從社會倫理道德方面考量,行人和乘客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又怎么可以通過代碼來決定某一方的安全與否呢?正如前文所述,作為乘客角色并非是永久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會成為行人的角色,在角色轉換后,站在行人角色上又應該如何去看待自動駕駛汽車呢?沒有人愿意成為自動駕駛時代的“犧牲品”,這很難做到完美的解決方案。
可行方案介紹
許多研發團隊在決策算法中提出了“風險最小化”原則,試圖通過數學模型和統計學方法量化每一種選擇的潛在風險。如當系統檢測到前方有兩種可能的規避路線時,會通過綜合考慮車輛速度、轉向角度以及路面條件等因素,計算出每種方案下可能造成的傷害概率,并選擇整體風險最低的方案。這種方法在理論上可以讓某一方避免更嚴重的傷害,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但這樣的解決方案真的就符合倫理價值嗎?
現在也有很多專家提出,可以通過大量的模擬仿真、實車測試以及大數據分析,不斷優化系統算法,提高對各種復雜場景的應對能力。如通過深度學習模型分析行人的步態、行為習慣以及環境因素,從而提前判斷行人可能的移動軌跡,甚至在行人未進入車道前就啟動減速措施;在遇到突發狀況時,系統能夠根據預先設定的安全規則快速做出判斷,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不可預見的風險。這種依靠海量數據訓練和實時計算的方式,使自動駕駛系統在處理緊急狀況時能夠做到更加精準和高效。自動駕駛技術未來發展的關鍵不在于解決“電車難題”,而在于如何通過提前預防和整體協同來避免將車輛置于必須選擇犧牲哪一方的極端情境中。
端到端技術的提出,也給自動駕駛中的“電車難題”提出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依托人工智能來自我決策,讓自動駕駛系統跳出人設定的規則框架,通過自我思考來處理突發事故。這一方案看似不錯,但端到端“黑箱”特性也讓人們對決策過程的透明性和可控性產生了擔憂,在實際應用中,如何確保系統決策的邏輯公正、解釋清晰?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許多企業正在研究如何在自動駕駛系統中引入“倫理模塊”,即在決策算法之外加入一層基于倫理規則的判斷機制。該模塊不僅對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解釋,還能夠在必要時提供決策依據的詳細記錄,供事后審查和責任認定,這或許是自動駕駛“電車問題”可行的解決方案。
總結
不可否認,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必將徹底改變人類出行方式和社會結構。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車聯網技術的不斷融合,未來的交通系統將實現真正的智能化管理。在這一系統中,車輛、道路以及交通管理中心之間將通過高速、穩定的通信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形成一個無縫銜接的安全網絡。車輛不僅能夠自主感知和預測潛在風險,還可以通過協同調度提前分散車流、優化行駛路徑,從而避免交通擁堵和事故風險的集中爆發。基于數據分析和行為預測的技術也將使得車輛在遇到復雜情境時能夠迅速做出多方案評估,選擇最為安全和合理的應對措施。這種全局協同的智能交通系統,無疑是對自動駕駛“電車難題”最有力的回應。
審核編輯 黃宇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8文章
14293瀏覽量
17041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卡車、礦車的自動駕駛和乘用車的自動駕駛在技術要求上有何不同?

自動駕駛安全基石:ODD


一文聊聊自動駕駛測試技術的挑戰與創新


自動駕駛技術的典型應用 自動駕駛技術涉及到哪些技術


MathWorks為自動駕駛校園班車開發ADAS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