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電動汽車(EV)保有量的持續增加,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壓力日益凸顯。傳統充電站依賴電網供電,面臨用電高峰期電力緊張、擴容成本高、新能源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此背景下,“光儲充”一體化技術應運而生,通過“光伏發電+儲能調節+智能充電”,成為調節電網穩定性的有效途徑,并逐漸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方案概述
光儲充解決方案是指由光伏、儲能設備、充電樁及其他電力負荷、能源管理系統(EMS)等構成的、可與主電網并網運行,也可獨立運行的小型電力系統。它具備獨立運行、自我調節的技術特性,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停車場、工業園區/物流園和偏遠地區/離網海島。
作為微電網技術的一種,光儲充技術根本目的是為了適應新能源轉型和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需求,將新能源更好地融入電力系統,從而提高其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電力資源在源、網、荷、儲各個環節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二、主要組成部分
1、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光伏組件+光伏逆變器組成,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太陽能轉化可用的電能,來支撐電動汽車的充電以及電網的供電需求。
2、儲能系統:一般是由儲能柜+儲能變流器(PCS)組成,存儲光伏發電系統產生的多余電能,在用電高峰期釋放電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緩解電網負荷壓力,同時也可以為新能源汽車提供穩定的充電電源。如科士達工商業儲能系統,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設計理念,All-in-one高度集成,支持多機并聯,可滿足靈活的部署及配置需求,幫助充電站峰谷套利、削峰填谷、動態增容、綠電存儲等。
3、充電樁系統:根據充電技術的不同,充電樁可以分為直流充電樁和交流充電樁。科士達提供覆蓋7kW-960kW全功率段充電樁產品,其中兆瓦級(960kW)全液冷分體式充電樁具備顯著技術優勢并已廣泛供貨,且能夠根據客戶需求為不同充電場站提供專屬充電策略。此外,超充樁實現了充電5分鐘,續航300公里的充電速度,大幅降低了電動汽車車主的補能焦慮;快充樁也實現了充電10分鐘,續航300公里,無論是超充樁還是快充樁,均能全方位、充分地滿足用戶在多種場景下的充電需求 。
4、能量管理系統(EMS):作為光儲充系統的大腦和智能調度中樞,通過實時監控與智能優化調度,大幅提升光伏、儲能系統等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在負荷端,精準設定每一個充電樁的使用策略,以此確保電網負荷維持平衡,助力電網穩定運行,達成智能化、精細化管理目標。為光儲充系統的高效運作提供堅實保障 。

三、應用場景
①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在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中,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可以利用光伏發電產生的電能為電動汽車充電,并通過儲能系統平滑電力供需波動。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充電站的自給自足能力,還能緩解電網壓力,特別是在用電高峰期間。
②高速公路服務區:高速服務區通常占地較廣,在服務區內的電動汽車充電站可以利用光儲充一體化系統,既為過往車輛提供充電服務,又能利用多余的電能上網銷售。
③停車場
在城市中的停車場,尤其是大型商業綜合體或公共停車場,可以安裝光伏車棚,集光伏發電、儲能和電動汽車充電于一體。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提供遮陽避雨的功能,還能為停靠的電動汽車提供綠色能源充電服務。
④工商業園區/物流園
工業園區/物流園通常有大量的屋頂和其他閑置空間可用于安裝光伏板。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可以幫助園區實現能源的供給,同時也能為園區內的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
⑤偏遠地區/離網海島
電網覆蓋不到的區域,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可以作為獨立電力系統,為居民和設施供電。
四、優勢與價值
光儲充一體化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能源解決方案,具備以下明顯的優勢與價值:
①提升能源利用率:利用儲能系統存儲白天多余的光伏發電量,解決了光伏發電和新能源汽車充電的間歇性問題,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②減少電網壓力: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可以實現“就地發電,就地使用”,減少對電網的依賴性,特別是在用電高峰時段,能有助于緩解電網負荷壓力。
③降低用電成本:通過削峰填谷策略,用戶可以利用低電價時段為儲能系統充電,減少電價時段的電力消費,從而降低用電成本。
④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光儲充一體化系統充分利用太陽能,能進一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早日實現。
綜上,光儲充一體化系統是一種集成化、智能化的能源系統,能夠高效整合光伏發電、儲能和充電設施,為新能源的普及與應用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和“雙碳”目標推進,光儲充一體化技術將成為充電樁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推動能源結構綠色轉型。
-
電網
+關注
關注
13文章
2257瀏覽量
60438 -
一體化
+關注
關注
0文章
291瀏覽量
14715 -
光儲存
+關注
關注
0文章
39瀏覽量
20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天合光能一體化解決方案落地西班牙
天合光能發布全新升級光儲一體化解決方案
開啟綠色能源新未來為什么采要光儲充一體化新型能源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