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進展比預計得更快。
“我們說5G的第一個標準有可能在2018年一季度發布”,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張建國說,但這實際提前到了2017年第四季度。“這預示著5G已經從一個無線技術上升為一個產業競爭。”而第二個標準也將在今年年中凍結,5G將正式進入預商用階段。
5G前夜,興奮與糾結
按照既定的時間表,2020年將是5G正式商用的日子。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幾乎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在摩拳擦掌:
華為與沃達豐完成首次5G通話測試,并在巴展上發布首款5G芯片——巴龍5G01;
中興聯合高通、中國移動完成了全球首個端到端系統測試;
英特爾在平昌冬奧會上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5G技術演示……
在這一眾廠商中,態度最積極的要屬通信設備企業,這是跟他們難以完成的業績相關。
“4G網絡大擴容已經結束,今年的任務很難完成了。”秦望在國內某通信設備企業運營商部門工作了數年。今年,還在這個部門工作的朋友向他抱怨。
如今,4G的用戶數在整個無線用戶數里已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該轉的都轉了,擴容的量很少了,但KPI還是像之前這么多。”
在這種形勢下,通信設備廠商,國內以華為為代表,國外以愛立信為代表,都希望下一波技術盡早投入使用,盡早變現。“如果按照已有的4G模式來建5G網絡,要大幾千億元,甚至上萬億元的投資。”
與積極的設備廠商相比,電信運營商態度有些微妙、糾結,或者說有些“害怕”。?盡管中國移動已經在多個城市進行5G測試,但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在2018年的工作規劃中,只字未提5G。而他在“做好六方面工作”中提到的第一點,是“穩固4G發展”。
“從商業角度來看,相比于美國韓國,中國運營商做5G的動力沒有那么強。”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楊光對AI財經社分析,中國移動在2013年底才拿到4G牌照,到現在不過四年多時間,而聯通和電信拿到4G牌照的時候已是2015年年初。
“移動通信是十年一代。”楊光說,相比之下,美國的4G從2011年前后起步,到2020年正好十年,市場培育充分,有足夠動力去做下一代的通信技術。
“5G基站數,預期將成倍增長,巨額投資面臨挑戰。”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畢奇曾表示,4G的基站價格是3G的一倍,預計5G基站的價格是4G的一倍。
如此高昂的投資額有些讓運營商吃不消。中國電信董事長楊杰在兩會上建議,可以通過共建共享等方式,降低運營商的風險,滿足萬物互聯時代下數據生產和傳輸需求。電信和聯通的規模都沒有移動大,財力更不及移動。
這是一筆并不難算的賬。中國移動每年的收入大概是1000億美元,而每年拿出2000億元人民幣用于投資,這筆錢中相當一部分用于無線部門。
高昂的投入卻未必能換來海量的收入。運營商知情人士算了一筆帳:現在,中國移動的用戶,平均每個月貢獻10美元。而物聯網覆蓋下去之后,盡管數量龐大,運營商卻不一定能掙到錢,甚至可能是虧本服務。
物聯網需要網絡升級,但每個用戶平均收入值(ARPU)卻很低。典型的如無線智能電表,遠程抄表服務,如果每個月收一兩塊錢,看上去不多,但電力公司心疼,移動公司又嫌少。
即使在運營商內部,對5G的態度也有分歧。“研究院可能站在技術創新的角度會比較支持,但網絡建設部門考慮到龐大的測試工作,更傾向于用成熟的4G網絡。”楊光對AI財經社分析,5G由于采用的是高頻段,需要建設更多基站,背后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按照原來的渠道,新的應用和場景在哪?能看到的就那幾個,而且你只是看見了,未來能不能收上來錢還不一定,這里有商業模式問題。”秦望表示,只能去找新的場景。
“這就是怎么去平衡長期的國家戰略與短期的運營商利益的問題。”楊光說,一方面,運營商作為企業,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而另一方面,作為國有企業,運營商還要考慮促進整個社會轉型,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在5G部署上,絕不能再犯下4G時的策略錯誤,即不能過遲建設網絡。”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直言,當年聯通在3G上有很大的先發優勢,第一個拿到成熟的3G牌照,但后來卻在4G時被中國移動搶了風頭。
王曉初也承認,現在5G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想的還不是很清楚,“還要給制造商和研發機構一些時間,……,國際公司和中國公司都要審慎,根據商業模式制定投入和應用的點。”
“商業模式現在肯定是不清楚的。”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楊光說,5G的全新應用場景帶來了新的機會,“實現這個場景卻需要漫長的過程”。5G用到無人駕駛汽車還需要多長時間?工信部部長苗圩給出的答案是8-10年。短期看,5G最主要的商業模式還是靠移動寬帶掙錢。
華為高通暗戰
只有高通組的局才會聚齊如此多的通信行業大佬。
3月13日,特朗普否決了博通對高通的收購案,理由是“如果博通并購了高通,美國在創新科技和5G標準領域的領先地位可能會輸給中國。”而博通的一位前員工對AI財經社透露,博通與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的密切業務往來,是美國考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5G標準爭奪背后的利益尤為驚人。誰主張的標準獲得通過,意味著早期的專利積累將發揮優勢。當年高通因為在3G、4G上萬件基礎專利,讓其賺得盆滿缽滿。無論是從國家戰略,還是從企業自身發展,自己支持的標準獲得通過,背后將帶來豐厚的利益。
從現在的競爭形勢來看,華為已成了高通強勁的對手。雖然雙方依然存在差距,但這個差距在逐步縮小。
但楊光認為,并不應該過分強調企業之間的競爭。“華為和高通處于產業鏈的不同層次上,高通在芯片這環里還是比較有優勢的,華為在系統設備也是一個領軍企業。”楊光認為,華為即使生產手機芯片,也僅限于自己使用,并不會對高通造成太大沖擊,“而電信市場,最核心的目標是形成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大家合作把蛋糕做大。”
“網絡點燃了我們”
蘇波碰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是一家AR眼鏡企業的創始人。他創辦的0glass專門為制造企業生產AR眼鏡,部分替代人工檢修設備。但他承認,現在大部分工廠都抱著嘗試的心態,糟糕的用戶體驗使得AR眼鏡出貨量十分有限。
事實上,在2015年前后,AR和VR一度受風險投資追捧,如今卻遲遲未能迎來爆發的節點。他們遇到的一個普遍尷尬是戴著頭暈。原因有兩個:分辨率太低,刷新頻率太低。
AR和VR的特效沒有辦法在4G環境下比較好的實現。眼睛看外部世界的刷新頻率大概為300多赫茲。而當前的VR頭盔的刷新頻率最高也才100多赫茲。眼睛對于分辨率的要求是8K,現在的VR頭盔一般只有2K,感到暈一點也不奇怪。
英特爾曾對CPU的渲染做了大量優化,在固定網絡上運行,發現依然無法流暢帶動VR設備。“AR/VR沒有爆發,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達不到。”
“別小看一個體驗升級,這是革命性的應用。”蘇波說。最早做智能手機的廠商是***的HTC,那是2000年,但等到智能手機真正爆發已經是2007年前后。原因顯而易見,在2G網絡才剛剛鋪設的年代,完全沒有辦法帶動智能手機的使用。
3G網絡正式商用后的3年時間,智能手機的普及率達到了一半。“網絡點燃了我們”,蘇波說,他同樣相信,5G將帶動AR應用的普及。
5G的應用想象遠非限于AR和VR。外界根據它的特性,把5G的應用場景總結成了三類:
一是寬帶增強,幾秒鐘下載一部電影,多路4K高清視頻同時流暢播放,360度的全景直播,以及AR/VR等技術將被廣泛使用。
二是高速率、低時延,這將適用于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領域,駕駛員在幾十公里外發出的操控信號,10毫秒之內就能傳達到車輛上。相比之下,人的每次眨眼是100毫秒左右。
三是海量連接,這適用于物聯網的特性,每平方公里內能夠達到上百萬的連接。
“當前已完成的第一個5G標準,主要針對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的應用場景。”華為張力鋒對AI財經社說,寬帶增強也是當下最迫切、最容易實現的場景。VR、AR、全景直播、4K高清電影等等,都將在不久進入人們的生活。一秒鐘下一部高清電影,這是5G時代人們熱議的話題。
5G可能會把VR和AR救活。
-
無人駕駛
+關注
關注
99文章
4169瀏覽量
123313 -
5G
+關注
關注
1360文章
48804瀏覽量
571764
原文標題:誰在害怕5G?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5G x應用:誰需要?怎么選?

熱門5G路由器參數對比,華為智選Brovi 5G CPE 5 VS SUNCOMM SDX75
如何糾正install_prerequisites.bat批處理文件腳本中的路徑,以便在Windows? 10中正確執行?
5G在遠程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案例
CHA3218-99F低噪聲放大器適合5G通信嗎?
聲波定位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哪些便利
5G洪流之巔,防爆手機如何引領石油、化工通訊技術革新潮流!

5G北斗差分定位技術的原理、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媒體訪談 | 5G RedCap技術,開啟5G輕量化新篇章


嵌入式設備中的4G/5G模塊管理
新的機遇與挑戰:5G與物聯網的融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