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開始推進產業化實踐以來,工業互聯網可謂“十年磨一劍”。
“10年來,工業互聯網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5月22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在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以5G為突破口,通過工業無線、工業以太網、邊緣計算、信息模型等新型工業網絡技術,我國實現了各類工業生產要素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連接。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1.5萬億元,帶動經濟增長近3.5萬億元。截至目前,工業互聯網已拓展至49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現了41個工業大類的全覆蓋。
在業內人士看來,工業互聯網發展經歷了兩大深刻變化:一是從關注單系統單環節的自動化、信息化轉換到關注體系化的全鏈條數字協同能力;二是從關注系統、設備能力擴展到關注數據驅動的決策閉環和智能優化。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步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人工智能與之深度融合,為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
AI質檢員快速掃描電路板、機器人能夠高精度抓取、工業大模型能幫助新員工操作各種設備和機器……目前,工業互聯網已成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
2015年,工業互聯網開始推進產業實踐。2017年印發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目前,階段性戰略目標已達成,部分目標甚至超額完成。”一位業內人士稱。
截至目前,“5G+工業互聯網”全國建設項目超1.85萬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超6700億個。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數據驅動成為業內的高頻詞。“10年前,大家對數據驅動還沒有那么強的共識。如今,大家已非常接受數據驅動的制造模式變革和產業融合創新。”余曉暉說。
不少企業已開啟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實踐。卡奧斯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卡奧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錄城表示,公司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沉淀的數據、知識和算法打造天智工業大模型,并將工業互聯網升級為智能體平臺。
徐工漢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徐工漢云”)已打造約20個AI智能體,涵蓋工藝優化、設備預測等方面。“團隊能預判半年乃至一年之后的設備故障因素。”徐工漢云創始人、CEO張啟亮稱。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已形成兩條技術應用路線。“一是以場景化小模型為代表的專用智能應用,正從工業視覺識別等外圍應用走向數據與機理融合的深度分析;二是以大模型為代表的工業綜合智能應用,雖處于發展初期,但模型自身能力以及與領域知識的融合程度持續增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田洪川稱。
據介紹,工業大小模型分布呈現“正反微笑曲線”:工業大模型多應用于知識密集型研發設計、服務密集型售后服務等場景;工業小模型多應用于生產管控、經營管理等更為具體的細分場景。
在田洪川看來,未來大模型將持續提升泛化性與綜合分析能力,并與AI小模型協同,加速“研—產—管—服”全鏈條變革。大模型將深度融入設計各環節,同時借助小模型提升物理現象理解的精準性。此外,大模型能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能力、原材料供應、設備狀態等多方面因素,自動生成精準且靈活的生產計劃,確保生產的連續性和高效性。
“工業大小模型將基于應用的不同需求與場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共存。”江蘇省高檔數控機床及成套裝備創新中心主任夏志杰表示。
規模化應用加速融入千行百業
“在與某汽車主機廠合作的過程中,公司幫助該主機廠優化供應鏈體系。該主機廠倉庫資金占用率降低23%,并實現生產渠道零部件近100%配套。”張啟亮說,“之后,不少頭部企業都找過來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工業互聯網在汽車、家電等制造業應用場景日益豐富。關于工業互聯網如何進一步融入千行百業,夏志杰直言:“關鍵是基于應用場景,提出解決方案,切實讓企業真真切切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陳錄城表示,只有創造價值,工業互聯網平臺才能不斷發展。因此,由海爾孕育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聚焦場景、深耕行業,并推出“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
數據顯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等新模式廣泛普及,有力促進了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創新,全國700家5G標桿工廠產能平均提升近20%,運營成本下降近15%。
與此同時,不少工業互聯網企業與產業鏈企業攜手出海。“徐工漢云在全球布局了九大數據中心節點,這些數據中心節點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數據等要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能力。此外,本地化部署也為公司取得海外客戶信任、打造全方位服務提供了支撐。”張啟亮透露。
藍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卓”)則選擇在海外開源開放,共建生態系統。“藍卓在海外開源supOS版本,目前已在10余個國家覆蓋了石化、電力、建材等重點行業8000多家工廠用戶。”藍卓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然,工業互聯網發展之路仍面臨一些挑戰。“工業互聯網發展存在不平衡等問題。其中,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任重道遠。”夏志杰稱。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行業須持續夯實工業連接基礎,建設高質量工業數據集,打造工業領域專業大模型,加快智能計算建設布局,并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下一步,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在于規模化應用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同時,新型工業網絡將重塑工業數字基礎設施體系。”余曉暉表示,制造模式也將朝著柔性智能的高效自主化制造方向發展。智能體將廣泛存在于工廠各業務場景之中,并通過大模型的自主規劃和調度,實現高度自主、智能生產和全新業態。
審核編輯 黃宇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5文章
11243瀏覽量
106244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4947瀏覽量
27838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騰視科技TS-NV-P100系列AI邊緣算力盒子綜合算力高達157TOPS:重新定義AI邊緣算力,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

騰視科技TS-NV-P100系列AI邊緣算力盒子綜合算力高達157TOPS:重新定義AI邊緣算力,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
中興通訊推動千行百業數智進階的創新實踐
十年磨一劍,百頻通萬物:國產無線通信突圍之路

華為全光網加速AI普惠千行萬業
十年磨一劍,我的新書上市了!

潤和軟件攜全棧星閃產品亮相第三屆中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大會,共繪“AI+千行百業”新圖景

MWC 2025 | 廣和通發布「AI For X」:以AI重塑千行百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