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UV)輻照是評估光伏電池長期可靠性的關鍵測試之一。采用美能復合紫外老化試驗箱可精準模擬組件戶外服役環境。隨著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電池成為主流量產技術,其抗UV降解能力直接影響雙面發電效率與組件壽命。已有研究表明,PERC電池在UV輻照下因硅氫鍵(Si-H)斷裂導致鈍化失效,但TOP Con 電池的UV降解研究尚不充分。本文通過對比量產TOPCon電池的測試數據,發現其前/后側均發生明顯降解,且背面敏感性更高。通過優化鈍化層參數(如Al?O?厚度、SiN?折射率),提出緩解UV降解的工藝改進方案。
TOPCon 電池 UV 退化的實驗表征
Millennial Solar
TOPCon電池生產工藝流程
樣品制備:采用晶硅電池TOPCon量產工藝,設置三組前側AlOx鈍化層參數:基準組(28 ALD循環)、對照組1(30循環)、對照組2(32循環)。UV測試:依據UV15標準(280–400 nm,總輻照量≥15 kWh/m2),測試前后分別進行電流-電壓(IV)與量子效率(QE)表征。分析方法:對比前/后側效率、開路電壓(VOC)、短路電流(JSC)、填充因子(FF)及串聯電阻(RS)變化,結合QE光譜定位降解波段。
前/后側UV降解對比
Millennial Solar

UV測試前后電池效率對比
電性能數據顯示:正面效率從 26.295% 降至 25.994%(退化 0.301%),背面效率從 21.640% 降至 20.861%(退化 0.779%),背面退化程度約為正面的 2.6 倍。

正面量子效率對比

背面量子效率對比
進一步分析 IV 參數發現,背面開路電壓(VOC)降低 6.5 mV、短路電流(JSC)降低 153 mA,均顯著高于正面退化幅度,表明背面鈍化層對 UV 輻射更為敏感。量子效率(QE)測試顯示,正面退化集中在300-500 nm紫外 - 可見光區,而背面在450-1050 nm可見 - 紅外區退化更為顯著,這與短路電流的下降趨勢一致。
AlOx鈍化層優化效果
Millennial Solar

不同ALD循環次數電池效率對比
通過調整原子層沉積(ALD)氧化鋁(AlO?)的循環次數(28/30/32 次),研究鈍化層厚度對抗 UV 能力的影響。32 次循環的AlO?層(厚度約 4 nm)可使電池在 UV 測試后的效率保持率升0.13% - 0.16%,其正面效率達 26.131%,超過 28 次循環組(25.994%)和 30 次循環組(26.099%)。這是由于較厚的AlO?層能提供更穩定的氫鈍化環境,減少 UV 誘導的氫溢出。此外,背面 SiN 層的折射率和厚度優化實驗顯示,形成致密 SiN 鈍化層可降低氫鍵斷裂概率,進一步驗證了鈍化層結構對抗 UV 性能的決定性作用。
機制與優化建議
Millennial Solar
降解機制:UV光子破壞Si-H鍵,引發前側AlOx/SiN?復合鈍化失效,后側隧道氧化層(SiOx)氫溢出加劇鈍化失效。優化方向:前側:增加ALD循環數并優化氣體流速/溫度,提升AlOx均勻性;調控SiN?沉積溫度以降低應力差異。后側:優化SiN?層厚度與折射率,抑制氫鍵斷裂;加強多晶硅表面致密鈍化層。本研究證實TOPCon電池的UV退化同時發生在正面與背面,且背面更為敏感,其本質是 UV 誘導的 Si-H 鍵破壞導致鈍化失效。通過優化 AlO?和 SiN 鈍化層的厚度、折射率及均勻性,可顯著提升電池的抗 UV 能力 ——32 次 ALD 循環的 AlO?層可使 UV 退化率降低約 20%。這些發現為 TOPCon 電池的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明確的技術路徑,對推動光伏組件的長壽命化具有重要意義。
美能復合紫外老化試驗箱
Millennial Solar

美能復合紫外老化試驗箱進行加速老化測試,該試驗箱能夠提供280至400nm范圍內的紫外光譜,模擬太陽光中的紫外部分,同時保持150至250W/㎡的輻照強度,以加速老化過程。
- 輻照強度:150-250W/㎡(可定制500-1000W/㎡超級紫外)
- UVB含量:3%-9%
- 光譜范圍:280-400nm
本研究基于美能復合紫外老化試驗箱的精準測試,證實TOPCon電池的UV退化同時發生在正面與背面,且背面更為敏感。為開發高可靠性 TOPCon 電池提供更深入的理論支撐。
原文參考:UV degradation analysis of TOPCon cells
*特別聲明:「美能光伏」公眾號所發布的原創及轉載文章,僅用于學術分享和傳遞光伏行業相關信息。未經授權,不得抄襲、篡改、引用、轉載等侵犯本公眾號相關權益的行為。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司進行刪除。
-
光伏電池
+關注
關注
5文章
268瀏覽量
33060 -
試驗箱
+關注
關注
0文章
971瀏覽量
16407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1056瀏覽量
13468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轎車參數化分析模型的構造研究及應用
硅太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解析與比較

紫外線對三大類材料的降解原理及如何預防或減輕紫外線的降解

AlN鈍化器件電流崩塌分析

TOPCon電池存在紫外衰減退化風險

優化太陽能電池片性能:美能UV紫外老化試驗箱的關鍵作用

bc電池和topcon的區別在哪
Poly層厚度對N型TOPCon太陽能電池電學性能的影響

紫外線誘導降解(UVID)對TOPCon組件的影響

理論效率達28.9%,Poly Finger助力TOPCon電池前側局部鈍化接觸優化

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實現邊緣鈍化,TOPCon電池效率提高0.123%

工業級PERC、SHJ與TOPCon太陽能電池的紫外線UVID穩定性評估研究

RS-ALD技術制備的Al2O3薄膜在TOPCon電池邊緣鈍化中的應用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