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天氣頻發、洪澇災害加劇的背景下,傳統地面通信網絡易因設施損毀導致“信息孤島”,而衛星通信憑借其全天候、無盲區、快速部署的特性,成為防汛救災的“生命線”。頂堅多模天通衛星電話通過多模融合、極端環境適應、應急功能集成三大核心優勢,在近年來的防汛實戰中展現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技術突破:多模融合與極端環境適應性
雙模通信技術,突破通信盲區
頂堅天通衛星電話依托自主研發的天通一號衛星系統,支持衛星+地面蜂窩網絡雙模通信。當地面基站受損時,設備可自動切換至衛星模式,確保在“斷路、斷電、斷網”極端場景下仍能保持語音、短信、數據傳輸。例如,在2024年粵北洪災中,受災區域地面通信中斷后,天通衛星電話累計通話次數超4305次,成為災區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
極端環境設計,保障穩定運行
設備采用IP68級防塵防水、-40℃至+60℃寬溫工作設計,適應暴雨、高溫、泥濘等惡劣環境。在2025年安徽黃山歙縣洪災中,搶險人員攜帶頂堅衛星電話徒步進入塌方區域,設備在暴雨中持續工作,為救援隊伍提供實時坐標定位和災情上報支持。
輕量化與便攜性,提升應急效率
頂堅推出手提式衛星基站,集成衛星基帶、4/5G基站、電池等模塊,重量僅相當于行李箱。在2025年湖南郴州特大暴雨中,搶修隊伍攜帶該設備徒步進入失聯村莊,3分鐘內恢復移動網絡服務,為被困群眾發出求救信號提供關鍵支持。
二、實戰應用:從預警到救援的全鏈條支撐
實時預警:數據驅動科學決策
結合5G網絡與衛星通信,頂堅設備可實時回傳河道水位、降雨量等數據至智慧防汛平臺。例如,安徽移動在滁州施集鎮部署的5G高清攝像頭+衛星回傳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自動觸發預警,使工作人員提前4小時疏散群眾,避免山體滑坡造成人員傷亡。
救援指揮:高效協同與資源調配
在2024年福建龍巖特大暴雨中,省應急廳配置的586臺天通衛星電話在線率近100%,撥打次數達987次,通話時長863分鐘。救援隊伍通過衛星電話實時匯報災情,指揮部據此調配無人機、沖鋒舟等資源,將救援響應時間縮短60%。
群眾聯絡:生命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在2025年江西高安洪水災害中,映山紅搶險突擊隊啟用衛星通信系統,為被困群眾提供對外聯絡服務。一位被困老人通過衛星電話聯系上子女,其子女根據定位引導救援隊伍精準施救,成功避免悲劇發生。
頂堅多模天通衛星電話通過技術突破、實戰驗證、體系化保障,已成為防汛救災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線”。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其價值不僅體現在通信保障本身,更在于為救援指揮、群眾聯絡、資源調配提供了永不中斷的連接能力。
頂堅專注于單北斗手持終端、北斗短報文終端、RTK高精度定位終端、單北斗防爆對講終端、防爆手機、防涉密手機、5G單北斗執法記錄儀、衛星通訊電話等三防通訊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專業生產廠商,支持定制鴻蒙系統、二次開發,提供一站式通訊設備應用解決方案。
-
通信
+關注
關注
18文章
6196瀏覽量
137626 -
衛星電話
+關注
關注
0文章
59瀏覽量
10683 -
衛星手機
+關注
關注
0文章
7瀏覽量
60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三斷”極端場景下:云翎智能衛星物聯網在洪澇救援中的關鍵作用

雙模通信+RTK厘米級定位:頂堅天通衛星電話如何賦能氣象數據精準回傳?

線雨量計攜手雨量報警儀,共筑防汛安全網
基于平臺的城市排水泵站管理系統設計,致力解決城市洪澇災情

頂堅低軌衛星通訊終端:跨越邊界,多領域應用的通信利器

防汛關鍵期來臨,如何應用水利監測物聯網系統實現防澇減災

漫途多參數遙測終端筑牢河流防洪防汛安全線

多參數遙測終端筑牢河流防洪防汛安全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