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訪過一家數智化服務商,對方的行業專家分享了一個獨特的觀察:在其服務過的眾多傳統與新興行業中,銀行是最“奇怪”的。大多數行業絞盡腦汁提升到店率,渴望與客戶建立深度線下互動,而銀行卻在不斷引導客戶“遠離”網點,優先推薦客戶通過手機APP自助辦理業務,如果APP難以滿足需求,則指引至ATM機操作,即使到了線下網點,客戶也會被引導至智能設備,有專人教他怎么用。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獨特的現象?對方用一組數據為我們揭開了謎底:全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有三四千家(不包括分行),銀保監在冊的客戶經理總數是150萬人,而國內共有8億銀行賬戶、10億張有效銀行卡。
龐大的用戶基數,與銀行的服務能力,是很難匹配的。所以,在國家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覆蓋度的背景下,銀行以及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的意愿是最強烈、最迫切的。
一方面,數字化能讓金融機構以更高效、便捷地數字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服務效率,讓金融服務進一步下沉,承擔好普惠金融的社會責任。
可以說,金融數字化對經濟民生都意義重大。那你一定好奇,數字金融究竟發展到哪一步了?
前不久恰逢2025 中國國際金融展,腦極體前往探展,發現展會同期舉辦的金融業數據庫相關會議,吸引了眾多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踴躍參與。
數據庫話題,為什么會成為金融行業展會的焦點?它能解決長期以來的服務供給難題嗎?我們就以數據庫技術作為切入點,聊一聊數字金融的最新趨勢與變化。
想象一下:當你在銀行ATM機前準備取款,卻彈出“數據庫連接失敗”的提示,打開手機銀行APP ,無論是查詢余額、轉賬匯款、繳納水電費,交易都無法進行,打電話給銀行,發現客服系統也癱瘓了。
上述這些情況的任意一種,都足以讓用戶陷入慌亂與焦慮。也說明,數據庫作為銀行業務數據的核心載體,不容有失。
數據庫就像是金融機構的“記憶中樞”,承載著核心交易、互聯網金融 APP、數據分析、辦公應用等多個場景。近年來,數據庫的架構轉型,也成為數字金融的一大趨勢。
具體來說,數字業務爆發與“去IOE”的安全需求,共同推動了金融數據庫走向存算一體。傳統IOE架構,面對互聯網業務的高并發,橫向擴展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且都依賴于海外廠商。在去IOE的過程中,“存算一體”憑借技術先進性、可擴展性、國產化率等優勢,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的選擇。
發展到今天,存算一體也開始面臨轉型的問題。
在此次金融峰會中,華為閃存存儲領域總裁謝黎明提到,很多銀行在部署架構的初始階段,選擇存算一體,但隨著集群規模的逐漸變大,一些弊端也開始顯露。
首先是可用率不足。對于金融交易系統來說,業務不僅要連續,還要有一致性。就是用戶隨時想用就能用,7*24小時服務不中斷,而且數據要實時同步。但存算一體架構,本質上是依賴服務器本地磁盤存儲數據,而AI服務器是很敏感的,集群規模擴大之后,單點故障也頻發。一旦硬盤或 RAID 卡出現故障,數據丟失或無法訪問的情況,就會對系統可用性造成沖擊,直接威脅到業務連續性。在跨數據中心部署時,存算一體架構的數據同步問題更加突出,難以滿足金融核心系統的容災需求。
規模變大之后,不僅故障率指數級上升,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也進一步凸顯。
這是因為,存算一體架構將計算與存儲資源緊密捆綁,在業務高峰期,CPU資源極易出現過度占用的情況,且難以實現靈活擴展。當系統規模擴大,分布式切片機制會導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下降。實際應用中,部分客戶的CPU及磁盤利用率甚至不足5%。結果就是,金融機構不得不冗余配置,導致綜合成本上升。
規模變大的第三個問題,就是運維管理的復雜度大幅提升。
存算一體架構的集群規模不斷擴大,服務器數量增多,本地磁盤出現亞健康狀態的概率大幅提升,諸如磁盤空間異常、響應超時等問題頻繁出現。這些問題導致運維復雜度呈指數級增長,故障定位困難,修復流程繁瑣,大幅增加了運維成本與管理難度。
對于金融數據庫來說,雖然存算一體架構發揮過階段性作用,但隨著IT技術的持續創新,金融數據庫必須突破現有瓶頸,不斷演進。那么下一個問題就是,數據庫架構轉型的下一個方向是什么?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如何讓數據流如汩汩溪水般暢快無阻地奔流?答案是存算分離。
目前,金融產業界已達成共識:存算分離是數據庫轉型的方向。
比如江南農村商業銀行數據庫總監王浩,在峰會中介紹道,該行從IOE時代到后來的一體化部署,在數據庫底層架構方面一直采用的是存算一體架構,現在逐步探索存算分離。因為本地硬盤一旦有損壞,對運維成本是很大的挑戰,而且更換硬盤一定會對上層的數據庫有影響,將大規模的物理機改造成虛擬機,采用存算分離的架構,對于業務的連續性、穩定性、經濟性、靈活性,都有更好地保障。
為什么存算分離能起到上述作用呢?跟存算一體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簡單來說,數據庫按存算功能是否解耦,分為存算一體與存算分離兩類。存算一體數據庫將計算與存儲耦合,而存算分離數據庫實現了計算資源與存儲資源的獨立配置、擴展,計算單元和存儲單元獨立部署,互不干擾。
如前所述,隨著數據中心規模擴大,存算一體數據庫架構逐漸暴露出靈活性和效率不足的問題,而存算分離架構與云基礎設施結合,能充分發揮云計算優勢,從而帶來幾方面的變化:
變化一,更強的故障轉移能力,以分層設計解決可用性問題。存算分離架構下,服務器專注數據邏輯處理,存儲設備保障數據持久化與可靠性。本地盤數據可用性僅3個9,而存算分離采用全并行冗余架構,數據可用性達5個9,提升2個數量級。其可滿足金融級高可靠要求,實現系統的高可用。
變化二,更強的資源水平擴展能力,按需分配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存算分離完全解耦計算和存儲負載,負載均衡更靈活,避免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冗余,可根據業務分配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
變化三,更強的智能運維能力,AI賦能Database降低運維負擔。今數據庫解決方案復雜,面對龐大集群頻繁的硬件故障,存算分離架構下存儲可自動處理數據重建,降低運維難度。AI大模型和智能體技術的引入,能處理復雜任務,如海量日志分析、性能問題定位,還可結合業務和負載情況進行復雜配置。
可以看到,存算分離架構能夠以分層解耦打破可用性藩籬,以靈活拓展跨越成本困局,以AI能力打破運維效率藩籬,最終讓金融數據庫沖破傳統架構的制約,讓數據流暢行無阻,為數字金融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那么,是不是有了存算分離架構,金融數據庫就萬事大吉呢?
只有將數據庫升級為存算分離架構,把不可靠的計算設施和數據分離開,由更加可靠的專業存儲來保存數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存算一體數據庫系統不可靠的問題。唯有提升了可靠性,金融行業才敢于把關鍵業務交給新一代國產數據庫,才有破局的可能性。
但必須說明的是,任何架構都是有得必有失,存算分離架構也一樣。《金融數據庫存算分離架構選型白皮書》中也提到,金融機構在自建機房中構建存算分離架構,效果或多或少會打折扣,或者需要花費非常昂貴的成本。
這樣一來,想要發揮存算分離架構在數據處理效率、資源彈性調配等方面的優勢,系統設計與產品選型,就顯得尤為關鍵。
一方面,系統設計能夠有效規避潛在問題,讓存算分離架構的性能得到充分釋放。
華為金融數據庫軍團解決方案營銷運作總監龔濤在峰會中提到,存算分離解決方案,必須匹配金融機構自身的應用方案,需要系統性設計。
比如說一個機構的不同階段,有時對自己的業務發展預期偏慢,實際發生很快,比如說deepseek爆火后智能客服系統的快速接入,通過存算分離的方案設計,就能夠實時調整和匹配業務。
不同機構的差異化需求,對于大型金融機構,更關注存量的穩態業務,如何能夠做到平滑的切換,需要數據庫、存儲等有更好的兼容性。中小金融機構更關注快速部署和快速創建,華為的數據庫解決方案有基于無底座、無平臺的HCS,基于虛擬化的平臺HBBS、DCS和全閃存數據庫解決方案等,支撐中小金融機構快速、輕量部署。
由此帶出了另一個關鍵問題——產品選型。先進可靠的產品,具備更優的架構設計,完善的容錯機制,強大的災備能力,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金融機構的正常運營和客戶的利益,是成功構建存算分離架構、實現業務高效發展的重要前提。
不難看到,存算分離架構是數字金融的必然方向,也是大時代下金融機構的共同選擇。而先進可靠的國產存儲產品,是支撐存算分離方案、加速數字金融的堅固“河床”。
在存算分離架構與國產存儲產品加持下,金融服務將沖破重重阻礙,跨越山川阻隔,穿越城鄉界限,下沉至中國的每一寸土地,讓普惠金融的陽光溫暖每一個個體。
審核編輯 黃宇
-
AI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4917瀏覽量
278007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917瀏覽量
660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蘋芯科技 N300 存算一體 NPU,開啟端側 AI 新征程

光伏連接器:跨越家用與產業界的電力使者

存力接棒算力,慧榮科技以主控技術突破AI存儲極限

濟南市中區存算一體化智算中心上線DeepSeek
存算于芯 · 智啟未來 — 2024蘋芯科技產品發布會盛大召開

開源芯片系列講座第24期:基于SRAM存算的高效計算架構

知存科技啟動首屆存內計算創新大賽
直播預約 |開源芯片系列講座第24期:SRAM存算一體:賦能高能效RISC-V計算

知存科技榮獲2024中國AI算力層創新企業
本源量子等向北京“金融量子云實驗平臺”提供自主量子算力

存力與算力并重:數據時代的雙刃劍
中國算力大會召開,業界首個算力高質量評估體系發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