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電寶危機事件愈演愈烈,多方受損下,最大贏家竟是日本全球著名傳感器巨頭!
本次充電寶危機從6月上旬開始,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羅馬仕充電寶,該事件直接沖上熱搜,成為網友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6月14日,羅馬仕官方發表聲明,稱正與北京市教委等相關部門溝通,并認為“相關信息在傳播中產生偏差,導致公眾產生誤解。”。
然而僅僅兩天后就被“打臉”,6月16日,羅馬仕通過深圳市監局發布召回計劃,從即日起,召回2023年6月5日-2024年7月31日期間制造的3個型號,共計491745臺充電寶產品。
6月20日,另一家國產充電寶巨頭安克創新——其充電寶產品曾被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公開場合使用而知名,發布召回聲明,稱部分批次的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啟動對7個型號共計超71萬件產品的召回。安克創新海外業務營收超過國內,與此同時,其在海外也啟動大規模召回問題產品的行動。
6月26日,民航局突發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3C標識不清晰、被召回型號或批次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至此,本次充電寶信任危機已演變成全民熱議的社會事件,并關乎民眾出行安全。
問題出在哪里?
從羅馬仕和安克創新的召回公告中,均將召回產品的問題核心直指電芯,安克創新在公告中稱:
“因我們近期發現部分基礎款移動電源產品所使用的行業通用電芯來料批次原因,極少數產品長期使用時可能隔膜絕緣失效,存在導致產品過熱甚至燃燒的安全隱患。”
可以看到,部分批次充電寶中用的電芯,里面隔膜材料長時間使用后會出現絕緣失效——這樣電芯內部正負極材料就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發熱甚至爆炸。許多報道認為,該隔膜材料的替換或許與不斷壓縮的成本需求直接相關。
雖然羅馬仕和安克創新的公告中,并未指出這些電芯來自哪家供應商。但隨著多家媒體的持續跟進、拆解和挖掘,發現這些電芯均來自同一家廠商——安普瑞斯。
安普瑞斯是2014年由美國Amprius全資子公司和無錫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企業,當前是國內充電寶領域軟包電池的第一大供應商,除了羅馬仕和安克創新外,安普瑞斯的客戶涵蓋小米、綠聯、倍思等市場上知名的充電寶品牌,是頭部企業最常用的電芯供應商。據無錫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官網顯示,自2016年10月正式投產至2023年7月,安普瑞斯累計生產鋰電池數量已突破1億只。
目前,安普瑞斯、羅馬仕、安克創新等多家企業的充電寶相關3C認證已被暫停或撤銷。
本次事件對國產充電寶產業影響深遠,羅馬仕、安克創新等多家企業為處理該事件的召回行動,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甚至有消息稱羅馬仕內部通知員工全面停工停產,員工工資只發到6月份,引發“倒閉”擔憂,羅馬仕官方在7月3日晚連夜辟謠“沒有倒閉”。
顯然,這場充電寶危機,充電寶企業、電芯企業安普瑞斯是最大“輸家”,誰是贏家?
事發后,安克創新就更換了電芯供應商,換成另一家電芯頭部企業ATL(新能源集團),新聞稿介紹,安克創新已向ATL下了4500萬片電芯的大單。
于是,ATL在這場充電寶危機中直接躺贏,“天降”大單,成為最大贏家。而ATL背后,就是日本全球著名電子元件廠商、傳感器巨頭——TDK。此外,ATL的創始人就是如今中國新能源巨頭寧德時代CATL的曾毓群。
TDK、ATL、CATL寧德時代是什么關系?
贏家ATL,日本傳感器巨頭TDK全資子公司,創始人竟是寧德時代曾毓群!TDK曾是寧德時代大股東!
ATL是一家總部位于香港的鋰電池企業,ATL是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的縮寫,中文名稱就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當前,ATL 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電池供應商,為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提供電池。
ATL是全球綜合電子元件廠商、傳感器巨頭TDK的全資子公司。TDK旗下擁有能源應用產品、磁性應用產品、傳感器應用產品、被動元件應用產品及其他等5大板塊業務,ATL從事的鋰電池業務即屬于能源應用產品板塊。 據TDK 2024財年報告顯示,能源應用產品是TDK營收最大板塊,占比達53.4%,被動元件占比25.4%,磁性應用產品占比10.1%,從2015年開始發力的新興業務——傳感器應用產品增速迅猛,營收占比已達8.6%。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市場是TDK營收最大的地區,2024財年營收占比達54.1%,多年來中國地區營收占比均超過50%。2024財年TDK營收22048億日元(約合1094億人民幣)。
一段較少人知道的歷史是,ATL的創始人就是如今寧德時代CATL的曾毓群等人,或者說,寧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梁少康等均來自TDK。早期,TDK一度持有寧德時代15%股份,是寧德時代大股東。
TDK、ATL、CATL寧德時代又是什么關系?
TDK以磁性材料起家,旗下子公司香港新科實業(簡稱SAE),主營業務是存儲器磁頭及相關磁性材料,是世界最大的獨立讀寫磁頭供應商。
1999年,時任TDK-SAE CEO的梁少康,在向公司提交的鋰電池方案被否決后,決定自主創業,在香港成立ATL公司。
與梁少康一起創業的還有曾毓群和陳棠華,三人均是香港新科實業有限公司SAE的高管,其中曾毓群任研發總監,梁少康是執行總裁(CEO),陳棠華是曾毓群的直屬上司。他們均看好鋰電池的發展前景。
▲曾毓群(圖源:晴報) 經歷多次技術攻關后,曾毓群成功解決了鋰電池的鼓氣問題,ATL實現了鋰電池的量產,并借著移動電話普及之勢乘風而上,迅速占領了手機電池市場,并且在后來成為了蘋果的供應商。
在2001-2003年期間,ATL得到快速發展,鋰電池出貨量達到百萬顆量級,快速的擴張需要大量資金,為此ATL引入了過多的風險投資,導致曾毓群、梁少康等創始團隊持股比例很少。 以致在2005年6月,曾毓群三人的老東家TDK以1億美元的金額收購了ATL 100%的股權,ATL成為TDK的全資子公司。
從此ATL就成為了一家由中國人創辦、中國人實際控制,由日資控股的公司,一直到現在。
時間來到2008年,因看準動力電池的發展,曾毓群等ATL管理層決定在內部成立動力電池團隊,推動車載動力電池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發工作。同時一起推動這個策略的,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黃世霖,黃世霖也是ATL的元老之一,在ATL曾任研發副總,后在CATL擔任CEO、副董事長。
后來,曾毓群等ATL高層離開ATL創立CATL寧德時代,有兩個傳說版本:
一個版本是寶馬集團在為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尋找電池供應商時,注意到了蘋果在全球最大的電池供應商——ATL,但是ATL的母公司TDK不愿意投資動力電池,拒絕了寶馬的合作請求。因此,曾毓群做出了像當年梁少康一樣的決定:自主創業,建立CATL。
另一個版本是2011年,新能源客車市場規模已經初現端倪。由于國家法規限制,外商獨資企業無法生產動力電池,而ATL是100%的外資企業,不可能生產動力電池,于是曾毓群與黃世霖決定再進一步,將動力電池團隊從ATL完全獨立出去,成立一家新的公司,這就是CATL。
無論哪個原因促使曾毓群做出這個決定,最終寧德時代CATL,一代“寧王”,在2011 年12 月于曾毓群的家鄉寧德成立。
寧德時代的英文名稱為: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簡稱CATL,充滿著ATL的烙印。
在2012~2015年間,TDK旗下子公司ATL一直持有CATL的15%股權,直到2015年10月,ATL將這些股權全部轉讓給了寧波聯創(中資),從此ATL與CATL成為兩家完全獨立的公司,寧德時代與TDK也再無關系。 從寧德時代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到,充滿了日本電子和傳感器巨頭TDK的身影。
磁頭、電池、傳感器,日本制造業90歲“老人”TDK
日本TDK誕生于1935年,今年2025年,剛剛好90歲高齡,是日本制造業不斷革新發展的代表性企業。 TDK最早做磁性材料“鐵氧體”起家,是該材料的發明企業。鐵氧體在收音機和顯像管電視中有重要作用,能顯著較少噪音,提高清晰度。
▲TDK發展歷程(來源:TDK官網)
以鐵氧體材料為核心,TDK發展出最早的業務——被動元件業務,目前TDK提供陶瓷電容器、電解鋁電容器、薄膜電容器以及磁性元件、高頻元件、壓電元件、保護器件等廣泛的被動元件,是全球主要被動元件廠商之一。
▲TDK被動元件產品及旗下子公司
以磁性材料切入,1980年代,TDK成為全球磁存儲巨頭,TDK的磁帶是當時最好的磁帶品牌之一,是索尼Walkman小型錄音機的最佳伴侶,我想許多80、90年代的小伙伴對這個數碼產品并不陌生吧?
這一時期,TDK在磁存儲領域并購、擴張,寧德時代創始人的老東家——香港新科集團,如今全球最大的獨立讀寫磁頭供應商,就是在1986年納入TDK旗下。
▲TDK磁性產品及旗下子公司
隨著時代發展,如今錄音機、錄像帶都銷聲匿跡了,那么TDK干嘛去了呢?
TDK三個字拆分開來,就是Tokyo(東京)、Denki(電氣)和Kagaku(化學)。化學,意味著TDK精通材料科學,并且與電相關,于是TDK的戰略發展就很清晰了。 2000年左右,TDK押注新能源應用,也就是在這一時期,TDK收購了寧德時代創始人們創立的ATL,如上文所述,目前能源應用產品已是TDK最大業務板塊。
▲TDK能源應用產品及旗下子公司
同樣的,傳感器的精密感知,非常依賴于上游的材料特性,而材料,是TDK的強項——日本在材料科技上是強的離譜。 2015年,TDK認為IoT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而傳感器是最重要的基礎器件之一,傳感器業務被TDK定位為電池等能源應用產品之后的支柱。 選定賽道后,大規模的收購、并購,以增強在該領域的影響力和技術儲備,拿到“入場券”,是TDK的企業戰略。 2015年后,TDK復制在磁存儲領域、電池領域的成功并購策略,以自身TDK傳感器業務為基礎,在全球大規模并購傳感器企業。
▲TDK傳感器產品及旗下子公司
從TDK的傳感器應用產品介紹中,我們看到了德國Micronas、法國Tronics、比利時ICsense、美國InvenSense(應美盛)等多個分布全球各地的傳感器品牌,這些品牌都是TDK這些年在擴展傳感器業務中,并購而來的,TDK的傳感器并購之路是怎么走的? 全球并購,TDK傳感器業務日漸壯大
2015年,TDK意識到傳感器產業的發展潛力,發力傳感器業務。 2015年12月,TDK以2.1億美元收購瑞士企業Micronas,開啟了TDK在全球傳感器領域買買買的旅程。 瑞士Micronas成立于1989年,主要為汽車和工業應用開發傳感器解決方案,用于各種電機控制器。 1993年,Micronas成為全球第一家將霍爾傳感器,集成到成像傳感器CMOS技術中的公司。這讓Micronas在行業里遙遙領先,其向汽車和工業市場交付了超過60億個霍爾傳感器。 同時,憑借TDK在磁材料和磁傳感器的固有優勢,二者結合在一起,發揮乘積效應,成為感應控制的最佳拍檔。
2016年6月,TDK以約5130萬美元,收購法國MEMS制造商Tronics進入到溫度、壓力、磁性等類傳感器,同時也進入人體體外診斷與測序分析的微流控生物傳感器。 這次收購,讓TDK進入了高速增長的慣性傳感器市場。而持有Tronics公司21%股權的另外一個公司,則是一條軍火商大鯊魚。法國航空零部件供應商泰雷茲航電部門的Thales Avionics公司,這次并購沒有動泰雷茲手里的奶酪,后者期望保持股份不變。這些傳感器對于軍機或者導彈的導航,至關重要。
尋求更大話語權,TDK從華為手中奪過MEMS慣性傳感器龍頭應美盛InvenSense
連續兩年的收購,彰顯了TDK在傳感器領域的擴張戰略。而它更大的野心,則在于手機。
2016年底,TDK以13億美元收購陀螺儀MEMS傳感器應美盛InvenSense,后者年收入為2.6億美元。InvenSense是華爾街寵兒,也是蘋果陀螺儀供應商MEMS傳感器。這種消費電子用MEMS陀螺儀,也是增強現實AR或者可穿戴頭盔的關鍵體感感測器。
這次并購,中國電子集團和華為,都有過競購的傳聞,而且出價更高,在20億美金左右。考慮到InvenSense當時市值約10億美元,中國買家不可不謂大方。但可惜都未能成功。
收購應美盛讓TDK從元器件,進軍到利潤更加豐厚的零部件。這是日本制造商在產業鏈上下進行戰略性滑移卡位的典型縮影。就像一個突然點亮的路燈,人們可以從這里看到雄心勃勃的急行軍隊伍的面孔,TDK正在進一步擴展在手機零部件的位置。
手機里有很多被動元器件,例如多層電容,這是日本村田的天下。TDK曾經在2008年以19億美元收購了德國愛普科斯EPCOS,就是為了跟村田一較高下。
而EPCOS則是西門子與松下的合資公司,生產電容電阻之類。幾乎所有的電氣和電子產品都需要用到電子元件,一輛汽車可能會使用多達10000個這類元件;高端的智能手機中內置約800~1000個多層陶瓷電容器,這類產品的小型化需求近乎變態。
可以想象筆記本電腦、電力機車中,到處都是這些繁忙的0.1毫米身型的微粒在工作。這類小玩意,看著很小很煩,但制造難度相當高。這是日本最拿手的行業。TDK將營收占公司總營收三分之一的被動組件業務,與 Epcos合并,成為新公司。
如果說這些布局,代表了過去制造業的策略;那么收購應美盛,則是TDK大膽地優選供應鏈的層級,前探一步,尋找更大的話語權。
并購應美盛之后,TDK將競爭對象擴展到MEMS傳感器的老牌企業:意法STMicroelectronics NV和Bosch Sensortech等。InvenSense可是全球前20大MEMS企業中唯一一家完全以MEMS器件為主業的企業。
并購應美盛后入局中高端MEMS傳感器賽道后一年,2017年,TDK又并購了總部位于比利時魯汶的ICSense。
ICsense是歐洲舉足輕重的IC設計公司,專攻ASIC開發與供應,以及客制化IC設計服務。ICsense還擁有歐洲規模最大的無晶圓廠(Fab-independent)設計團隊,核心專業能力包括傳感器與MEMS介接(Interfacing)、高壓IC設計、電源與電池管理等,為汽車、醫療、工業與消費性市場研發并提供客制化的ASIC解決方案。
為什么TDK要為了傳感器業務收購一家ASIC芯片設計公司?
一顆MEMS傳感器主要由MEMS芯片、ASIC芯片及基板、封裝材料等構成,MEMS芯片和ASIC芯片是一個MEMS傳感器中技術和價值含量最高的部分。
MEMS芯片——用來感知信號,即相當于敏感元件;以及ASIC芯片——用來處理信號,即轉換與變換元件。
▲MEMS聲學傳感器構造圖(來自歌爾微招股書) ASIC芯片會先讀取MEMS芯片所偵測到的數值,接著處理訊號,為傳感器產品執行重要程序,甚至也可以應用于非傳感器產品。 而ICsense向來是磁傳感器的ASIC主要供貨商,因此成為TDK在MEMS傳感器版圖上的重要并購標的。
結語
本次充電寶危機,波及了整個中國充電寶行業,甚至民航局強制要求只有3C認證的充電寶才被允許攜帶登機,意味著新一輪產業升級、洗牌的開始。
羅馬仕、安克創新、安普瑞斯等直接當事者,成為本次充電寶危機最大的“輸家”,隨著調查的深入,接下來或許會有更多使用安普瑞斯問題批次電芯的充電寶企業需要進行產品召回。
顯然,ATL等合規電芯企業躺贏,成為本次充電寶事件的直接受益者,在ATL背后,我們窺視到了一位全球電子元件、傳感器王者——TDK。
ATL所屬的能源應用產品板塊是TDK最大業務,而中國地區是TDK最大營收來源地,受充電寶危機影響,多家充電寶企業將轉向ATL采購電芯,TDK 2025年營收或能再沖新高。
包括ATL、應美盛等公司,均是TDK在多年業務發展過程中,并購來的企業和品牌,從本文對TDK業務尤其是其在傳感器產業并購之路的探討,我們看到了一家90年歷史的日本企業不斷革新的發展之路。
企業的發展如人的成長一樣,均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
知識自動化《林雪萍 | 誰在收購滿天繁星?(萬字長文)》
-
TDK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26瀏覽量
80456 -
ATL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12074 -
3C認證
+關注
關注
0文章
59瀏覽量
13440 -
充電寶
+關注
關注
7文章
732瀏覽量
396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充電寶使用注意事項及高性能熱管理TIM材料

TDK推出全新SmartMotion PositionSense傳感器
比亞迪,悄悄投了深圳這家機器人傳感器公司

TDK 2025慕尼黑上海電子展:多款方案創新設計,全面解決汽車/工業/消費行業痛點

充電樁 B 型剩余電流傳感器的優勢
對射傳感器的最大感應距離是多少米,最大感應距離的影響因素

AI時代,高速連接器國產化機遇解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