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Galaxy Fold宣布還不到一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更薄的競爭對手,擁有更大的屏幕,折疊更平坦。
來到 MWC 2019,華為果然如約帶來了自己的5G 折疊屏幕手機。和稍早曝光的宣傳海報中所示的一樣,新品的名字就叫Mate X。按照官方說法,這是目前速度最快的 5G 折迭屏幕產品。而它雖然也是基于「折」的概念,但在設計上跟 Samsung 不久前公開的Galaxy Fold走的是不一樣的路線。相比之下,其外折的方案更接近柔宇的做法,不過在細節的完成度上看起來做得更加出色。
Mate X的單個OLED顯示器實際上提供三重負載。當設備折疊時,你基本上有一個雙屏智能手機,后面的第二個顯示器允許你用主攝像頭拍攝自拍或者與另一側的人分享主顯示屏上的內容。打開Mate X,你會得到一個幾乎是方形(但不是很完全)的平板電腦,三面都有最小的邊框。其中一側用于較厚的握把部分,可容納所有攝像機,并將主機箱的厚度保持在5.4毫米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厚度。即使在折疊時,Mate X的厚度僅為11mm,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它的折疊沒有間隙。這是將屏幕折疊在外面而不是內部的固有優勢:您不必擔心會損壞漂亮的顯示屏。
據微博博主 @摩卡 爆料,華為這款折疊屏手機的供貨商,既非韓國廠商,也非前不久于小米打口水仗引發熱議柔宇,而是此前就已經和華為緊密合作的國產屏廠代表京東方 BOE。
目前,折疊屏技術已經逐漸成熟,產業鏈已經已經多次傳出多家手機廠商要推折疊屏產品的消息。華為作為國產第一大手機廠商,自然擁有折疊屏的頭部資源,優先獲得產業鏈支持。在此之前,華為和京東方已經是深度合作伙伴,華為 Mate 20 Pro 的 AMOLED 雙曲面屏正是來自京東方。
消息稱,受限于折疊屏的量產產能,估計售價要飆到近萬的價格。“有時候賣的貴并不是想賺那么多錢,而是便宜了要的人多,供應不了,不得不用價格策略來控制需求”,@摩卡 稱。
據此前報道,華為 5G 折疊屏手機隸屬于 Mate 系列,并標配 M-Pen 手寫筆,同時 EMUI 系統會采用全新設計,對折疊屏進行優化和適配。
打開時,Mate X提供8英寸平板電腦顯示屏,關閉后會變成6.6英寸智能手機。
在功能方面,這是您從這款平板電腦獲得的所有顯示:
折疊時6.6英寸(19.5:9寬高比,2480 x 1148分辨率)主顯示屏。
6.4英寸(25:9,2480 x 892)后顯示屏,折疊后。
展開時,8英寸(8:7.1,2480 x 2200)主顯示屏。
如果像我一樣,你在質疑為什么華為無法將這款手機平板電腦混合設備放得更寬一點,以便在完全打開時提供完美的方形顯示,我還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事實上,正如現在所有折疊式產品的趨勢一樣,華為Mate X的未知數據還遠比未披露的要多。Mate X的相機系統是否與華為在Mate 20 Pro智能手機中的相機相當?它帶有相同的徠卡品牌,但我們還不知道它的規格。
以下是我們所知道的規格:Mate X核心處理器是華為的Kirin 980,與我最近評測的Mate 20 Pro和Honor View 20相同,都是速度快,響應速度快的手機。除了該芯片之外,還有華為自己的Balong 5000 5G調制解調器,這使得7nm芯片的配對與2019年初的性能相當。5G對于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但它的包含強調了Mate X作為未來設備的定位。它有一個雙SIM卡插槽,或者你可以添加一個華為的Nano存儲卡。
在華為的新設備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4,500mAh電池,但我們不知道在日常使用方面會有多遠。它伴隨著華為SuperCharge的升級55W版本,它將在30分鐘內將Mate X充值至85%。華為Mate X側面的電源鍵還配有指紋傳感器。
我看到了,但沒有觸摸 - 再次,這是一個可折疊設備到目前為止的主題,沒有觸摸- Mate X在MWC關閉,對我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是示范者如何隨便處理它。他使用這種裝置沒有白手套的溫柔:他快速自然地展開并折疊了Mate X,我對這塊石板沒有任何脆弱感。我對壓褶的最重要的擔心是它們在實際打開時不會完全平坦,但是Mate X再次受到審查。雖然我仍然可以看到鉸鏈所在的小部分不平整,但這些似乎并不像交易破壞者。
華為自豪地為其鉸鏈打上了烙印,賦予它Falcon Wing設計的稱號。根據華為消費者集團總裁Richard Yu的說法,該公司的工程師已經為此工作了三年,該設計擁有100多個組件并已獲得專利。不幸的是,我無法在Mate X上看到耳機插孔。
4.6Gbps下載速率2
3秒即可下載一部1GB視頻3
HUAWEI Mate X搭載了華為最強的5G多模終端芯片——7nm巴龍5000和麒麟980芯片?。
在已可進行測試的5G通訊基帶里,在5G的主流Sub-6GHz頻段上,只有巴龍5000在下行能夠支持100MHz*2CC,即200MHz帶寬,理論峰值達到4.6Gbps,大大領先于業界水平。根據測試,最快可實現3秒下載一部1G的視頻。
5G實力的強弱是一個綜合比拼,要從標準主導能力、芯片研發與制造、系統設備研發與部署、手機研發與生產、業務開發與運營、運營商能力等多維度來評判。
HUAWEIMate X獨具的5G技術優勢,其實是建立在華為對整個網絡的深刻理解上。華為擁有包含芯片、終端、云服務和網絡在內的全領域能力,雄厚的端到端能力,讓HUAWEIMate X擁有明顯的先天優勢,贏在了5G起跑線上。
5G手機 一步到位
同時支持NSA/SA組網?
為什么HUAWEI Mate X是一步到位的5G手機?
5G架構包括NSA(Not-Standalone,非獨立組網)和SA(Standalone,獨立組網),第一階段是NSA,也可以稱為過渡5G,第二階段是SA,是5G網絡架構的終極形態。
選擇NSA架構可以在初期幫助運營商實現更快速的5G建網,但后期為了實現連續覆蓋以及支持全部的5G場景,向SA的推進勢在必行。
搭載巴龍5000的HUAWEIMate X可以同時支持NSA和SA組網方式,不管運營商是NSA組網還是SA組網,均可正常接入,是一“部”到位的5G手機。
更安全的5G手機
安全防范升級,隱私保護優化
為什么5G手機更安全?
用戶身份信息加密:在2G/3G/4G時,用戶身份信息(SUPI)是很容易被攻擊的。而在5G中,用戶身份信息將以加密形式發送,可以防范攻擊,防止身份被復制。
支持完整保護機制:在2G/3G/4G時,用戶和網絡之間的通信不能提供完整性保護,攻擊者仍然可以篡改用戶的通信內容。5G已經支持用戶面的完整性保護機制,防范此類篡改攻擊。
全新交互 大有格局
多屏互動,智慧協同
折疊屏會帶來怎樣的智慧新體驗?
全新形態的手機,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交互體驗。HUAWEIMate X的超大屏幕能夠一分為二,在實現分屏瀏覽的同時,雙屏間亦可多任務協同操作?。
比如之前,用戶想用手機發郵件貼個附件,需要在同個窗口往復多次。在折疊屏中,用戶可以輕松實現雙屏多任務交互,直接拖拽圖片或文字到郵件附件即可;也支持多窗口運行,看視頻和聊天同時進行,娛樂辦公兩不誤。
拍攝時雙屏實時預覽
鏡像智拍,雙面精彩
不少男生在拍女朋友時,總是被嫌棄抓的角度不對,生生把“西施”拍成“東施”。創新的折疊屏設計,實現了鏡像智拍、雙屏預覽。在拍攝女友的同時,她同時能從副屏看到自己,什么時候點擊快門?決定權交給女友!
另一方面,HUAWEI Mate X的后置攝像頭可以作為前置攝像頭使用,提供了全新的自拍方式。
比快更快 55W超級快充
30分鐘可充電85%?
超長續航、超級快充一直是華為Mate系列的核心DNA。這一次,繼40W超級快充之后,華為再次推出了55W超級快充,30分鐘可充電85%。在確保輕薄的前提下,HUAWEIMate X內置兩塊電池,容量高達4500mAh?,讓用戶能夠輕松使用一整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外觀、5G、用戶體驗等多維度都有重大突破的HUAWEI Mate X,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未來感、什么是科技感。
華為定價Mate X為2,299歐元,配備8GB內存和512GB存儲空間,并于今年年中發布。去年,華為發布了MateBook X Pro,這是一臺筆記本電腦的特效,它可以提供性能,便攜性,端口和價格的最佳組合,比您可以購買的任何東西都要好。因此,對于今天晚些時候發布并于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新MateBook X Pro,華為并沒有搖搖欲墜:它仍然具有相同的設計和相同數量的端口。新的東西相當小:處理器略快,升級的顯卡略微升級,Thunderbolt 3端口略有升級,可選擇高達1TB的存儲空間。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5186瀏覽量
255661 -
OLED顯示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66瀏覽量
13624 -
折疊屏幕
+關注
關注
1文章
172瀏覽量
15201
原文標題:[視頻]2299歐元華為8”首款5G折疊全面屏手機Mate X年中上市!國內柔性AMOLED屏崛起!
文章出處:【微信號:CINNO_CreateMore,微信公眾號:CINNO】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利爾達RedCap產品亮相2025MWC華為展臺,共繪輕量化5G未來

鴻蒙5開發寶藏案例分享---三折疊應用開發分享
熱門5G路由器參數對比,華為智選Brovi 5G CPE 5 VS SUNCOMM SDX75
華為成功舉辦5G-A產業演進峰會
天馬供折疊屏!傳音TECNO三折概念機PHANTOM ULTIMATE 2亮相MWC
MWC 2025|美格智能發布基于紫光展銳V620平臺的全新5G通信模組SRM812

華為李鵬亮相MWC 2025并發表主題演講
華為官方視頻提及三折疊手機
5G洪流之巔,防爆手機如何引領石油、化工通訊技術革新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