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以來,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奔赴港股上市正逐漸成為熱潮,繼越疆機器人、美的集團、博雷頓等企業成功上市后,2025年,據高工機器人不完全統計,已有17家機器人企業向港交所遞表,沖刺港股IPO。
遞表企業覆蓋了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機器視覺等領域。其中既包括工業機器人企業埃斯頓、翼菲科技;也包括極智嘉、仙工智能、斯坦德等移動機器人企業;以及石頭科技、云跡科技、臥安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企業,還有先導智能、中鼎智能、鎂伽科技等系統集成商,以及長光辰芯這家機器視覺企業。
2024年以來H股機器人產業鏈企業IPO情況
高工機器人觀察到,在上述選擇奔赴港股上市的機器人企業中,既有初次遞交港股IPO申請的新秀,也有A+H計劃兩地上市布局的行業老炮。
是什么原因,讓一眾老牌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選擇在近兩年內扎堆沖刺港股,機器人企業批量上市的“拐點”真的來臨了嗎?
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為何扎堆沖刺港股?
在這波愈演愈烈的赴港上市的熱潮中,有三個賽道格外引人關注: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機器視覺。
上述三個行業都有一些共同點:曾經風光無量,不少企業踩中風口,大額融資“拿到手軟”,但如今都面臨行業日漸內卷、資本關注度下降、企業經營壓力增加的挑戰。
◎ 融資遇冷,資方尋求上市退出
為何蜂擁至港股?高工機器人與多方業內人士溝通了解到,不少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先前在一級市場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抵達D輪、E輪的融資深水區,在機器人概念出圈、倍受各界矚目的當下,許多企業和投資者急需在二級市場尋求出路。
2019年以來,隨著工廠無人化作業需求的爆發,機器人行業迎來一輪融資熱潮,不少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企業、機器視覺企業在2020年-2022年之間相繼拿到了大額融資,成為資本的寵兒。
如越疆機器人、法奧機器人、珞石機器人、艾利特、節卡機器人等協作機器人企業;極智嘉、斯坦德、優艾智合等移動機器人企業****均在3年間斬獲了多次數億元的大額融資。
而機器視覺領域同樣火爆,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21年,機器視覺行業發生43起融資,總金額達46億元,平均單筆融資規模達1.08億元,達到近5年的融資高峰。
但任何行業登上“聚光燈”舞臺,都有其時代****的必然,同樣也會****具有周期性。
隨著疫情過后制造業景氣度的傳導、國內資本市場投融資熱度下滑,不少企業在2023年之后融資進度停滯不前,經營壓力增加,如凱樂士、云跡科技等企業在近2年內都未曾迎來新的融資進展,又如丹耀光學、長步道、威達智等視覺檢測企業陸續終止IPO進程。
尤其是2024年,以移動機器人領域為例,據GGII不完全統計,2024年國內移動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共計16起,融資事件數量相比2022年下降52%,已披露融資金額超15.2億元,相比2022年最高的51.55億元融資規模腰斬。從融資數據來看,過去兩年,資本對移動機器人的關注度明顯出現下滑。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受制于研發投入增加、銷售與售后成本提升、應收貨款回流緩慢等原因,不少機器人企業仍然處于虧損狀態,影響了企業的穩健發展,加上一級市場募資乏力,在此久旱之下,急需沐浴甘霖,來恢復經營元氣、提振士氣。
幾乎每一家計劃赴港上市的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都提到,本次IPO募資將用于公司營運資金,部分企業還提及債務償還。
此外,也有不少企業都在招股書中披露了相關上市的對賭協議,若不能再規定期間內完成上市的沖刺,原有投資人將對優先股進行贖回,加上部分早期投資者渴望退出兌現投資回報,機器人產業鏈企業被“趕鴨子上架”也不無可能。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前幾年資本的“熱錢”還是拿的太快,有些企業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上的時候。
◎港股“開閘”,搶占政策紅利機遇期
在融資遇冷、現金流緊張的境遇下,一則來自港股市場的利好政策信號,為不少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送來“定心丸”。
去年8月,港交所更新了上市規則第18C章,允許市值規模較小、尚未盈利的特專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如晶泰科技等均以該路徑成功赴港上市,同時也放寬“A+H”上市的門檻。
反觀上交所、深交所等A股市場,對于新提交IPO審核、“A拆A”分拆上市等監管明顯趨嚴,加上部分企業近3年的營收、利潤規模波動較大,較難達到A股的門檻,不少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在A股已經陪跑多年,仍然未能迎來“上岸時刻”。
因此在新募資金難、經營壓力較大的現階段,港股市場的“開閘放水”、準入門檻下調等利好信號,便成了機器人產業鏈企業IPO的首選。如云跡科技、仙工智能、斯坦德、翼菲科技等企業均以18C特專科技企業身份遞表。
基于上述分析,高工機器人判斷,未來將會有更多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機器視覺等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陸續策劃赴港上市。
機器人+具身,原地起飛?
高工機器人注意到,目前大批企業扎堆上市,或許與當下火熱的具身智能“風口”有關。
今年以來,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的科技板塊,涉及到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概念的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積極的表現。如越疆機器人自2025年以來,其股價已經相比年初增長了143%,優必選的股價相比年初增長了51.6%。
不少遞表的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在自身的企業定位、公司戰略中頻繁提及具身智能概念。
如斯坦德機器人在招股書中提及,按照2024年的銷量計算,自己是“第四大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仙工智能在招股書中表示,其在去年和今年相繼發布了“全球首款具身智能控制器、具身智能叉車”;鎂伽科技在招股書中提出,自己是國產自主智能體提供商,面向市場提供自主智能體及多智能體解決方案。
此外,不少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也與時俱進,研發了人形機器人或其他形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當前,業界對具身智能并不局限于人形機器人形態已有了共識,不論是移動機器人、雙臂協作機器人、復合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形態,只要具備自主感知、決策、執行等交互能力,均有潛力發展成理想定義下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高工機器人,目前一級市場中,投資人愿意下場的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涉足到具身智能業務的企業,在投資市場中進入和退出流動性較好,簡單來說,有人愿意坐地起價,也有大把人愿意接盤。
但也有投資人表示,盡管業界的概念定義給于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對于具身智能仍然需要謹慎樂觀,要警惕“新瓶裝舊酒”的現象,目前A股對于具身智能概念的炒作行為處于嚴監管狀態。
不論是借概念“鍍金”轉型,還是股東的迫切期待,亦或是企業戰略發展節點所需,對于不少處在瓶頸的機器人產業鏈企業來說,在有成功先例鋪墊、有政策利好傾斜、有資本密切關注的窗口期,赴港上市,不論結果如何,現階段都是值得一搏的。
寫在最后
有投資人認為,回顧機器人行業的往昔,機器人行業的熱度一直都在,比如在2015-2016年間,幾家工業機器人的頭部企業斬獲融資,2019-2021年間,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機器視覺行業成為資本的寵兒,如今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大火,加上國家戰略傾斜和社會大眾的關注認知,機器人產業鏈企業,也許是迎來了沖刺上市的“天時”。
但機器人行業的內卷,“增收不增量,增量不增利”等有違良性市場的經營邏輯,同樣也在時刻提醒企業回歸經營本質,鍛煉自身的造血能力。
長期來看,資本市場的耐心總會被環境的風吹草動消磨掉,靠PPT敘事圈來的錢遲早會燒光,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還是要看產品夠不夠硬,看市場用戶愿不愿意買單。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3文章
29706瀏覽量
212655 -
移動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文章
789瀏覽量
34126 -
服務機器人
+關注
關注
9文章
591瀏覽量
53290
原文標題:扎堆IPO?今年已有17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遞表,擬赴港股上市
文章出處:【微信號:gaogongrobot,微信公眾號:高工機器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有一家機器人企業IPO!年銷695萬臺傳感器,海外割草機器人撬動新增長

埃斯頓、海康機器人、發那科等15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發新品
奧比中光亮相2025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
機器人產業鏈企業IPO進展
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
洞察:人形機器人傳感器產業鏈概覽

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如何“卷”
頭部企業共話機器人產業新質生產力
10-11月機器人產業融資:各家構建AI、大模型技術競爭力,資本涌入核心產業鏈

《人形機器人產業地圖(2024)》重磅發布!

科沃斯助力吳中區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AGV/AMR機器人產業鏈全景圖(上),嵌入式主板與AI融合應用的前沿探索

評論